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施甸县人民政府
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索引号 01525906-6/20240914-00002 发布机构 施甸县自然资源局
公开目录 行政许可及其他对外管理服务事项 发布日期 2024-09-14
文号 浏览量 1
主题词 其他
施甸县中心城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决策起草说明


一、起草背景与依据

(一)起草背景

为科学有序推进我县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根据《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23〕43号)、《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的通知》(云自然资空规〔2023〕402号)及补充说明的要求,落实施甸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进一步提高详细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实施性。我局组织编制了《施甸县中心城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二)政策与法律依据

1.国家层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87号)《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23〕43号等。

2.省级层面:《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意见》(云发〔20207号)、《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的通知》(云自然资空规〔2023〕402号)及补充说明等。

3.市级要求:锚定云南省“3815”战略发展目标,落实保山市关于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发展及区域协同的相关部署。

4.施甸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二、起草过程

1.启动筹备阶段:县自然资源局组织编制工作,系统梳理县城中心城区国土空间基础数据。

2.基础调研与评估阶段:全面收集自然资源、经济社会、用地报批、不动产登记、三调、生态环境等基础数据,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和风险评估。

3.方案编制与专题研究阶段:综合开展总体布局、综合交通、公共服务、市政基础设施、城市安全与韧性等多项子项目研究与编制,形成规划初步方案。

4.征求意见阶段: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等渠道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同时征求相关乡镇、县级相关部门及专家意见,对草案进行修改完善。

5.报审阶段:按程序进行规委会审议,报请县人民政府审,并报人大常委会和市人民政府备案。

三、规划范围和主要内容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以《施甸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中心城区一单元和中心城区二单元)作为本次规划范围,东至施勐高速,西至规划国道G555新建南至规划国道G555新建和乌邑村,北至新中医院和施勐高速连接线。本次规划不涉及单元边界调整,中心城区面积为1926.12公顷,规划范围内城镇开发边界面积984.84公顷。

(二)规划主要内容

1.《规围绕空间管控与开发建设展开。其中总则作为总纲,明确规划范围、依据、期限与原则,为后续内容奠定基础;规划衔接传导则落实上位规划要求,协调专项规划并传递管控指标,确保规划体系一致性。目标定位与规模控制确定片区主导功能、发展目标,同时管控人口、用地及建设规模,划定开发总量“天花板”;用地布局规划按用地分类划分地块,明确功能与范围并优化布局,搭建空间骨架。规划管控体系通过设定地块刚性与弹性指标、管控开发强度、规范建设行为,形成刚性约束。此外,综合交通规划衔接内外交通、构建路网与慢行系统,公共服务设施、绿地与开敞空间规划保障民生与生态,历史文化保护、市政公用设施、综合防灾、地下空间、环境保护、城市“四线”、城市设计及非建设用地管控等内容,从多维度完善规划,最终通过规划实施确保各项要求落地。

四、决策考量

1.底线约束: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

2.绿色发展:贯彻生态文明理念,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3.以人为本:构建“社区生活圈”,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4.承上启下:对上落实总规,对下指导工程设计和项目建设。

5.公众参与:坚持“开门编规划”,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五、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

(一)主要风险

1.资源环境与安全风险

1生态安全与资源超载风险

2地质灾害与气候韧性风险

2.社会经济与治理风险

1经济发展与市场波动风险

2社会公平与公共利益风险

3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风险

2.实施管理与操作风险

1规划衔接与传导失灵风险

2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落地滞后风险

3数据与技术不确定性风险

风险应对策略与措施

针对上述风险,我们制定了“预防为主、动态调控、协同共治”的应对策略。

1.严守底线,强化韧性(应对资源环境风险)

1刚性约束:将“三线”(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不可逾越的底线,通过规划图则进行管控。

2承载力评估:建立水资源、能源、环境容量对规划规模的硬约束机制,推广节水、节能技术和循环经济模式。

3提升韧性:在城市设计中全面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合理布局蓄滞洪区。将应急避难场所、生命线通道、防灾指挥中心等设施用地予以刚性预留。对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划定禁建或限建区。

2.保障公平,促进融合(应对社会经济风险)

1包容性规划:在规划中明确保障性住房用地规模和布局。推行“社区生活圈”,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2阳光征收与公众参与:完善土地征收和房屋拆迁的公开、公示和听证程序,保障原住民的合法权益和发展权。建立贯穿规划编制、实施、监督全过程的公众参与机制。

3保护与发展并重: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紫线,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促进活化利用,避免大拆大建。

3.创新机制,保障实施(应对实施管理风险)

1建立“规划—计划—项目—资金”一体化机制:将详细规划与政府的年度投资计划、土地出让计划、财政预算紧密衔接,确保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2强化法规与政策协同:推动制定国土空间规划地方性管理规定,明确违反规划的处罚措施。建立多部门联合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

3实施动态评估与维护: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常态化规划体检机制。建立规划动态维护制度,对因重大形势变化确需修改的,设立严格的专家论证和公众参与程序,确保修改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4智慧规划:建设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利用大数据、BIM(建筑信息模型)、CIM(城市信息模型)等技术,实现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实时监测、智能分析和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