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942-9/20250721-00005 | 发布机构 | 施甸县万兴乡 |
公开目录 | 乡村振兴 | 发布日期 | 2025-07-21 |
文号 | 浏览量 | 5 |
连日来,在施甸县万兴乡东安村,一架崭新的农用无人机正灵活穿梭于碧绿的烤烟田上空,精准喷洒着药雾。它的主人——东安二组的青年农民乐子杨,年初刚考取操作证,五月份便自筹资金6万余元购入这台T70P植保无人机。短短数月,这台“空中铁牛”便成为他增收致富的“新法宝”,悄然变革着东安村及周边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科技赋能,效率与收入双“腾飞”
乐子杨的创业之路清晰而高效。在腾冲地区承接吊运竹子业务,每捆8.5元,凭借无人机出色的运载能力和机动性,他日收入轻松突破千元。进入烤烟中耕管理的关键期,他的服务重心迅速转向植保作业。喷洒烤烟农药单价每亩20元,分散地块无人机每天作业量稳定在60亩、连片面积每天可以喷洒农药100亩以上,收入同样可观。按此计算,乐子杨的无人机投资预计两个月即可回本,科技投入正高效转化为看得见的经济收益。
服务乡邻,新质生产力惠及千亩良田
乐子杨的“飞行事业”远非个人增收这般简单。他积极运用新技术反哺乡邻,已累计为本村6户烤烟种植户提供了150余亩的无人机打药服务,极大减轻了农户劳动强度,提升了病虫害防治的时效性与安全性。随着烤烟管理进入旺季,乐子杨信心满满地表示,凭借手中这台“利器”,完全有能力覆盖东安村及邻近大水村共5000多亩烤烟的植保需求,为两个村的烤烟丰产保驾护航。
“新农具”引领,点燃乡村产业振兴“新引擎”
乐子杨的实践是施甸乡村拥抱新质生产力的生动缩影。一台无人机,不仅让一位普通农民华丽转身为掌握先进技术的新型服务主体,实现了个人收入的跃升;更关键的是,它作为一种高效率、低损耗、智能化的“新农具”,正深刻改变着山区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作业模式,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短缺和效率瓶颈问题,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潜能。
东安村民委员会副支书对此深有感触:“无人机飞防不仅省钱省力,效果还特别好。像乐子杨这样的技术能手,一个人就能服务几千亩地,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乐子杨的成功尝试,为施甸乃至更多山区县份推动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路径——以先进技术装备武装农民,以社会化服务链接小农户与大生产,正是新质生产力在山乡田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关键所在。未来,随着更多“乐子杨”的涌现,这片土地上的绿色产业必将焕发出更强劲的动能。
来源:万兴乡人民政府公众号
文图:苏正强 编辑:苏正强 审核:吴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