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施甸县人民政府
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索引号 01525897-9-30/2016-0402025 发布机构 施甸县统计局
公开目录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发布日期 2014-11-27
文号 浏览量 15
主题词 其他
2014年施甸县前三季度县域经济监测情况

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富民强县的重大战略来抓,县域经济发展监测工作进一步加强。为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施甸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监测工作的意见》,并召开了施甸县县域经济监测工作推进会,全县由各相关部门组成7个监测小组,多管齐下,促进县域经济平稳、健康、科学发展。    

一、基本情况    

初步核算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250061万元(现价,下同),在全省排名第97位,比去年同期上升3位,在全市排名第五位,同比增长10.7%,增速在全省排名第44位,比去年同期上升22位,全市排名第三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642万元,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81387万元,增长15.7%;第三产业增加值110032万元,增长8.9%。一、二、 三产业的比重为23:33:44,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4、5.3、4.0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次为13.5%,49.4%,37.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064元,在全省排名第110位,比去年同期下降4位,全市排名第5位,增长10.1%,增速在全省排名第47位,比去年同期上升17位,全市排名第3位。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55623万元,在全省排名第87位,比去年同期上升25位,同比增长110.1%,高出全市增速79个百分点,在全省排名第1位,比去年同期上升15位。其中:项目投资完成196809万元,同比增长101.1%;房地产投资完成58814万元,同比增长146.9%。招商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省外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达到179896万元,同比增长57.8%。    

财政总收入完成 39581万元(省财政厅口径),在全省排名第74位,比去年同期下降3位,在全市排名第5位,同比增长0.5%(省财政厅口径),增速在全省排名第88位,比去年同期下降81位,在全市排名第3位。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831万元,同比增长2.58%。财政总支出154761万元,同比增长7.15%,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42468万元,同比增长7.26%。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4565元,在全省排名第97位,比去年同期上升4位,在全市排名第5位,同比增长12.6%,增速在全省排名第3位,比去年同期上升95位,在全市排名第1位。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5057元,在全省排名第86位,在全市排名第5位,同比增长13.6%,增速在全省排名第27位,在全市排名第3位。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我县开发较晚,无论是从总量指标还是平均指标与全省先进县市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总量小,竞争力较弱。    

二是县域传统农业仍然占据较大比重,而优质高效农业占据比重相对较小,尽管近几年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有所发展,但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的普及率不高,导致产出率低,帮助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成效不明显。    

三是工业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不高,企业规模小,没有大型企业,仅有康丰、云维、嘉华3户中型企业,其他均为小微型企业,对产业发展的牵动力不强。产业化进程较慢,产品加工和流通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发展相对滞后,专业化生产、公司化经营的产业化链条不健全,产业化程度较低,影响了企业综合效益的提高。    

四是能明显促进各产业经济发展的项目不多,产业投资占比低,生产性投资份额小,新开工的投资项目少,续建项目的投资空间已剩下不多,重大投资项目的支撑力度逐渐减弱等。    

五是稳定而强大的主体财源还没有真正形成规模,财政收入的增加远滞后于其支出的不断扩张,用于改善城乡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发展社会事业的资金有限,财力紧张的状况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六是居民收入水平低,无论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还是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全省的排名都比较靠后,均居全市五县区末位。    

三、建议    

第一,加快新型农业发展步伐,促进农业发展。作为农业大县,农业的发展对全县的经济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靠天吃饭的农业发展模式来拉动经济增长是不科学的,只有加快土地流转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土地利用效果,增加土地产出效益,形成农业产业化才是农业发展的硬道理。    

第二,加大工业生产科技投入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培育力度。一是引进新技术,逐步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拥有核心竞争力、具有较强带动力的领军企业。三是要加大规模以上企业的培养力度,并做好后续工作,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促进经济市场的有序快速发展。    

第三,改善投资环境,优化投资产业结构。一是有针对性地进行招商,加大产业投资项目招商力度,不断提高产业投资比重,充分发挥产业投资的经济带动作用。二是加强投资监测和预警,密切跟踪项目推进情况,及时做好项目服务工作,同时,要注意提高项目入库审批质量,精简审批程序,提高项目入库效率。    

第四,促进居民增收,提高生活水平。一方面增加城镇居民收入。一要扩大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加强劳动市场监管,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二要完善创业政策,鼓励城镇居民投资创业,促进经营性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一要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二要加强农村人力资本培育,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三要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举措,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转”出农业新出路。三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无论农村居民还是城镇居民都放心的生产和消费,减少后顾之忧。     

第五,加快税源培植,促进财政增收。财政增收要从经济发展的各方面抓起,没有收入,也就没有税源,全面发展经济才是财税增收的根本。    

   

   

撰稿人:刘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