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施甸县人民政府
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索引号 01525941-0-/2022-0227002 发布机构 施甸县水长乡
公开目录 其他 发布日期 2022-02-27
文号 浏览量 138
主题词 教育
2022 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及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2022 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及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乃民生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人有恒业,方能有恒心”。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市场竞争趋于激烈。伴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就业既充满机遇也面临新情况。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问题,日益凸显。高校学生作为国之栋梁、民族的未来,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生存,更影响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节奏。因此,给予应届毕业生科学、可靠的就业指导,确保这些高素质人才顺利进入适合的工作岗位,是整个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所在。

一、就业现状

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意味着普通高校要进行大规模扩招,由此带来的结果之一是高校毕业生快速增长。随着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和普及化时代,绝大多数适龄学生都能够进入大学进行生活学习,为全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储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伴随着“全民入学”的浪潮,一些问题随之而来。

二、问题浅析

同其他就业培训不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存在培养周期长、信息不对称和同期毕业生基数巨大的特点,导致就业指导工作烦杂。相对于学术研究和学生管理工作,高校就业指导方面的人员力量较为薄弱。我们更应当冷静、精确地分析就业现状成因,深刻认识到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一)社会因素

1.区域均衡性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自由配置,高校毕业生更多地向大城市和发达地区集中倾斜。正因人力资源过度向大城市集中,引发经济发展的人才分布失衡问题。对国内人力资源分配,造成了两极分化的后果:在人才比较密集的城市地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较复杂,在急需人才注入的贫困地区和基层单位,很难招聘及留住应届大学毕业生。

从目前情况看,一些毕业生宁愿在大中城市过着“蚁族”似的“城漂”生活,也不愿到贫困地区和农村尝试自我发展,特别是医疗、教育等待遇相对较高的特殊专业,只有不多的毕业生愿意问津。

2.产业结构性矛盾。目前高校毕业生供给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产业结构性矛盾。第一产业劳动力资源丰富,吸纳毕业生能力有限第二产业虽然依旧是吸纳毕业生的大户,但低端岗位增长较快,中高端岗位增长缓慢。整体而言,对毕业生的需求是稳中有降。目前第三产业依旧是毕业生的主要流向,随着社会的发展,服务业对于应届毕业生的需求呈现两极化趋势,体制单位和高薪产业需求量小但竞争很激烈,低层次的服务业需求量大、流动性强,却不易得到毕业生的青睐。

(二)高校因素

1.理论与实践脱节。当前我国高校一些专业课程与实践相脱节,一方面专业课程的教授大多侧重于理论,学术性占据主动地位。另一方面课堂之外,学生缺乏相应的实践锻炼,长此以往学生侧重理论学习模式很难适应市场的招聘需求,导致大学生即使学习了系统专业的理论知识,也缺乏实践能力,难以满足实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造成一些用人单位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实干和适应能力存在一定的疑虑和担心,侧面影响应届生就业成功概率。

2.就业指导欠及时。就业指导人员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少,无论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因为缺乏系统的培训,就业指导老师素质参差不齐,很难全面地对学生进行面试和求职技巧的指导就业指导对象狭窄,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面向应届毕业生,缺乏对其他年级学生的就业引导,学校最常见的就业指导方式是“灌输式”,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对于这种枯燥的理论指导,一些学生缺少兴趣,导致就业指导工作进展迟缓。

(三)学生因素

目前不少毕业生缺乏对自身的职业规划,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受父母或其他亲属的左右,没有依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条件和能力特点的就业规划。在家人的指引下,学生将主要就业目标定位在考公、考编及国企等相对较稳定的工作岗位上,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参与公务员、事业单位的考试中,每天疲于参加各种相关的培训和讲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加求职和应聘,与很多就业机会失之交臂。一些毕业生遇到一些就业困难后挫败感大增,缺乏积极的就业态度,甚至寄托于以托关系、找熟人的不正确方式实现就业目标,陷入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