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施甸县人民政府
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索引号 01525888-0-30/2016-0413039 发布机构 施甸县民宗局
公开目录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发布日期 2014-10-27
文号 浏览量 151
主题词 其他
施甸县民族乡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施甸县民族乡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直接关系着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的稳定团结,虽然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并通过多种政策推进了少数民族她区的教育事业,然而,由于受历史、环境、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依然存在基础相对薄弱、教育成本过高、政府支持不够等问题。发展民族地区基础教育, 应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优化民族教育结构,完善“双语”教学,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改革,使基础教育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教育工作基本情况

施甸县有2个少数民族乡,辖区内有2所中心学校,有6所村完小,1所单小。1所幼儿。小学教职工111人,其中专业技术教师94人,保安4人,工勤人员12人,代课教师1人。专业技术教师中,本科学历的有19人、大专学历的有72人、中师学历的有3人,少数民族教师有21人。师资配备率100%;有两所民族中学,教职工56人,专业技术教师47人,保安4人,工勤人员5人,专业技术教师本科学历的有45人,大专学历的有2人,师资配备合格率100%。

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在校学生有1084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702人,占64%;中学在校学生有549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67人,占67%。小学学前教育学生有222人,少数民族学生129人,占58%。民族乡中小学占地面积5784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055平方米。

2014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辍学率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99.9%,毕业率93%,辍学率7%.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应届毕业167人,继续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的学生有125人,升学率75%。

二、 少数民族乡教育发展现状

(一)搞好规划,集中办学。

1、学校布局。根据少数民族乡的实际情况,认真抓好办学规划。施甸县于2007年9月开始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经过多年努力,撤除小学办学点5个,一师一校13所。现有民族中学2所,2所中心学校,6个村完小办学点。现在的学校布局趋于合理,资源配置走向集中,为今后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要求奠定了基础。

2、改善办学条件。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我县多渠道争取项目建设,对民族地区现有校舍进行了改建和扩建。通过实施各种项目,改善了办学条件。

(1)2013---2014年,实施“薄弱学校食堂改建项目”9个,中小学食堂改造项目总面积2390平方米,投资320·58万元。目前有6所学校已投入使用,3所学校的项目还未完工,哈寨时小学校食堂改建项目于9月份实施。

(2)、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薄弱学校改造项目”2所。中学配置多媒远程教学设备12套;农村薄弱学校教学仪器方面配置了音乐、体育、物理、生物、地理、化学、数学等学科教学器材。

(3)、推进学前教育,少数民族乡有8所学校开办了校中园,有 1所幼儿园,分别配置了幼儿教育设备设施。目前1所幼儿园正在实施,建设面积1500平方米,投资240万元。

(二)巩固提高“两基”成果。

为了巩固提高“两基”成果,采取多项措施来控辍保学。建立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防辍力量,召开家长座谈会,巩固在校生,稳定动摇生,招回辍学生,让家长认同并共同参与,经常及时地和家长沟通。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并依靠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合力做好控辍工作。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坚持德育为首。把立德树人放在教育工作首位,不断创新德育模式和丰富德育内容,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礼仪教育及民族大团结等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在每年“五四”、“六一”期间,坚持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为主题的“双语”(汉语、布朗语)演讲比赛。使中小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有很大提高。深入民族乡中小学校积极开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大力宣传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工作,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为促进民族大团结营造民良好氛围。

2、加强体、卫、艺工作。认真贯彻《云南省减轻中小学负担、增强青少年体质的规定》,开齐开足体育、卫生与健康、艺术课程。积极开展 “阳光体育运动”,坚持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制度。贯彻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上报工作,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参侧率达100%,体质健康合格率达100%。通过加强体、卫、艺工作,不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3、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一是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旋律,从制度上保证教学的实施;二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从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检测、教学反思六项教学环节管理与督查上狠抓过程管理。三是建立并适时改进教学质量评价激励机制,做到奖优惩劣,多劳多得,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

(四)贯彻落实民生工程,依法保障教育健康发展。

1、扎实做好中小学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在供餐模式、食品原料采购、贮藏、加工等方面建立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保证了营养餐质量与安全。

3、落实好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和特少民族补助政策。国家在“两免一补”政策上给予少数民族乡倾斜,义务教育阶段1633人学生教科书全部由国家免费提供。1633人享受寄宿制生活补助费,其中、中学549人,小学1084人。小学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是1000元/生/学年,2013-2014年小学生活补助1084000元。初中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是1250元/生/学年,2013-2014年初中寄宿生生活补助686250元。特少民族寄宿生(布朗族)697人,增补标准是250元/生/学年,发放国家特少民族补助174250元。落实学前教育贫困儿童197人,共计补助资金83300元。保障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权益。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建设一支政治思想强、业务精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巩固“两基”成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结合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狠抓教师队伍作风建设、思想建设,加强依法执教、廉洁从教的思想意识,形成自觉为人师表的品质,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民族地区教师留条件住,安下心;加强教师培训,使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六)强化安全保障,构建平安校园。

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题,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为突破口,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聘请法制副校长,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讲座,增强师生法制观念,为依法治校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2、加强校园环境管理。一是加强校园周边治理,由政府牵头,学校积极配合工商、卫生、派出所等相关部门,加强了校园周边环境整治。二是加强校园内环境建设,净化、绿化、美化、硬化校园,做到整洁、美观、卫生,消除卫生死角,开展经常性的评比活动。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创设了一个优美安定的环境。

3、加强安全工作管理。坚持常抓交通安全、危房安全、防火安全、防盗安全、食品安全、防灾避险、禁毒防艾、疾病预防等安全工作。通过宣传教育、防灾演练、制度建设、强化责任等一系列措施强化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自护的能力,树立“生命不保,何谈教育”的观念。定期开展安全工作检查,坚持安全工作月报制度,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处理和上报。建立学校安全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制度。几年来,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安全保障,为创建平安校园奠定了基础。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教育教学质量偏低。与其他乡镇学校相比教学质量还存在较大差距,同时,近两年来民族乡小学毕业优质学生外出择校就读,初中教学质量提升难度很大。

(二)学校占地、校舍和活动场地还未达标。学校用地不足,缺乏运动场地、活动场地;校舍建筑不足,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装备的投入使用,像“薄改”项目配置的教学设备是按建设标准化学校配备的,而学校校舍建达不到标准,导致实验室、图书室、活动室、保管室等相应的功能室用房严重不足,存在一室多用的现象。也有些设备设施由于缺乏场地而闲置,没有发挥其教学功能。

(三)资金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滞后。少数民族乡镇经济发展滞后,资金紧缺,学校项目实施中,自筹部分困难很大;另外,在附属工程建设、改善办学环境建设上缺乏资金投入,导致办学条件滞后。

(四)安全防范形势严峻。集中办学后,学生全部寄宿就读,很多学生上学里程增加,每周的家校往返安全形势严峻,少数民族地区山高坡陡、凹深水大,安全隐患突出。

四、建议

(一)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虽然我县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得到了极大发展,但从整体上看,民族地区的教育仍然比较薄弱。解决少数民族教育问题关键在于强化基础建设,各级政府应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对民族乡村的资金投入进行政策倾斜,有力地保证民族乡村教育资金的投入比例,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设施的软硬件平台,实现师资、设备、图书、校舍等均衡配置,逐步解决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

(二)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和校本教研,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一是要加强队伍素,进一步提高办学整体水平质建设,提高师资配备力量,首先在教师配备上应对民族乡给予政策倾斜,加大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积极性,使教师留得住,安得下心;其次通过学习、借鉴、交流、培训平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二是要加大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力度,落实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和学校办学承诺制,激发学校发展的活力和效率。加强社会、学校、家庭的联合管理,全面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的发展。

施甸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2014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