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939-x/20250815-00001 | 发布机构 | 施甸县太平镇 |
公开目录 | 公共文化服务 | 发布日期 | 2025-08-15 |
文号 | 浏览量 | 0 |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血肉筑就抗战生命线——抗战时期滇缅公路档案文献图片展”于8月14日在昆明市博物馆首展。
本次展览由国家档案局、云南省委宣传部指导,云南省档案馆主办,昆明市、保山市、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档案局、档案馆协办,90%的原始档案文献为首次公开。这些珍贵史料,再现了滇缅公路这一抗战生命线背后,中华民族在绝境中压不弯的脊梁与烽火中永不熄灭的信念。
滇缅公路东起昆明,西行经龙陵、畹町出境,直通缅甸腊戍,全长1146.1公里。东段为昆明至下关,于1935年土路通车。西段由下关起,至滇缅交界的畹町河止,全长547.8公里,为新修里程。
滇缅公路西段要翻越横断山系纵谷区的云岭、怒山和高黎贡山余脉,跨过漾濞江、胜备江、澜沧江、怒江等急流深谷,工程异常浩大艰险。
当时美国公路工程处权威人士曾断言,滇缅公路要三年才能建成,然而他们不清楚的是“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面对日寇的穷凶极恶和自然环境的狂暴凌虐,云南人民仅用了9个月时间,硬是在悬崖绝壁、峡谷急弯之中打通了一条维系抗战的生命通道。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云南各界以民族大义为重,上下齐心,不分地域,不分民族,劈山填壑,日夜赶修。
1938年1月,滇缅公路沿线各县和设治局征调民工陆续到达指定工地,加上雇用的石工、木工等,西段每天约有汉、彝、白、傣、回、景颇、阿昌、德昂、苗、傈僳等10个民族的13.5万民工在路施工,加上东段加固路基、桥涵的各县民工6万人,滇缅公路高峰期每天施工人数高达20万人。
在年轻力壮的儿郎们走上抗日前线与侵略者殊死搏杀之际,中国滇西老弱妇孺成为了修建滇缅公路的主力,他们手持简单的工具在滇缅公路一线贡献自己的力量。
滇缅公路不仅是筑路工程史上的奇迹,更是一曲由边疆土司、四海匠人与海外赤子共同谱写的中华民族不屈意志的精神赞歌。
征调修筑滇缅公路的民工劳役十分沉重。此时除已奔赴抗日前线的青壮年外,滇西地区征调民工在抢修滇缅公路的同时,还承担了滇缅铁路、西祥公路、祥云机场、腾冲机场等战时重大工程,除此之外还要承担战时积谷的重任。
修筑滇缅公路,80%的路段是崇山峻岭,急需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全国经济委员会派出一批工程技术专家来滇协助工作。来自国内外的一批有抱负的青年,也经过短期培训加入筑路大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