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942-9/20250723-00001 | 发布机构 | 施甸县万兴乡 |
公开目录 | 食品药品监管 | 发布日期 | 2025-07-23 |
文号 | 浏览量 | 0 |
中药汤剂是药物加水煎煮,去渣取汁的方法制成的液体剂型,作为古老传统而最常用的剂型,可随患者的病情、体质、季节、气候等不同而灵活调配,最能体现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在中医几千年防病治病的用药实践中,汤剂始终作为最重要的剂型发展运用,传承至今依然是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的重要手段。做为治疗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环,正确地煎煮中药尤为重要。
一、中药煎煮器具的选择
首选砂锅、瓦罐,因为它们性质稳定,受热均匀,不会和药物成分发生反应:其次可用搪瓷、不锈钢锅:避免使用铁锅、铝锅、铜器煎药,因为中药中所含的鞣制、苷类等物质可与铁、铜等金属离子发生反应,使得药物的疗效降低,汤剂颜色变黑或变绿,甚至改变药性,服用后不但不能起到治疗效果,甚至可能加重病情。
二、中药煎煮前的处理
煎药前不要洗药材,如果觉得药材里面有些泥沙,可以用水迅速冲洗一下,切忌浸洗,因为水洗可使中药中的水溶性有效成分流失而降低药效。还有些中药是粉末状或细小颗粒状,水洗可能使这些药物流失,从而影响药效。
中药煎煮前用水适当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分的耗损、破坏过多。一般药物可用冷水浸泡30分钟,并适当搅拌;以果实,种子为主的药可浸泡1小时;质地坚硬的矿石类、贝壳类药材,浸泡时间可适当延长。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可相应缩短,以免腐败变质。
三、中药煎煮的加水量
中药的加水量受饮片的质地、剂量、搅拌次数、火候、煎药时间等影响。一般第一煎加水量高出药面3—5厘米,第二煎加水量与药面齐平即可。小儿内服的汤剂可适当减少用水量
其他情况应根据药物性质及方剂类型灵活应用如质轻体泡的药材加水量宜多,质重的饮片加水量宜少;煎煮时间长的矿物药、滋补类药物加水量宜多,煎煮时间短的解表剂加水量宜少。
四、中药煎煮的火候与时间
不同的药物煎煮时间不相同,一般药物,头煎先用武火(大火)煎煮,煮沸5分钟后改用文火(小火)煎煮20—30分钟,滤出药液后药渣加开水煮第二煎,二煎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煎15—20分钟即可。
五、中药煎煮的火候与时间
质地较轻或含芳香性成分较多,如解表药、清热药、芳香化湿药、行气药等药物,煎煮时间应适当缩短。
补虚药、矿物药及根茎类等质地厚重坚实、不易挥发的药,则应延长煎煮时间。在煎煮过程中要适时搅拌,避免药材粘底或溢出。
六、处方里另包的特殊中药如何煎煮
同一处方中,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的煎煮时间不同,处方中会写脚注标明以便配方时另包及煎煮时遵循,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先煎:即在煎药之前,视药材的性质先煎30分钟~1小时左右再加入群药同煎。如龙骨、牡蛎等不易析出有效成分的矿石类药材。
2.后下:一般在其他药材快煎好时加入,继续煎煮5~10分钟即可,以免药效损失,具体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材种类、质地等因素进行调整,如薄荷、钩藤等气味芳香、易挥发性及不宜长时间煎煮的药材宜后下。
3.烊化:主要是指胶质类药材用热药液烊化后服用,如果混合煎会使药液黏性增大,影响其他成分浸出,胶类药材也会有损失,用煎好滤出的药液溶化服用,如阿胶等。
4.冲服:煎好的药液或温开水冲服,一般为入水即化药或者原为汁液性药,如三七粉、琥珀粉等。
5.包煎:用白纱布或洁净白布包好,放入同煎。一般为种子、花粉类药材如车前子、旋覆花等。
6.另煎:先将需单煎的药材单煎,然后将单煎药液和群药液合并。如人参、西洋参等贵重药材不宜与其他药材同煎,以免有效成分被其他饮片吸附造成浪费。
七、特别提示
煎好的药液,用纱布或滤网过滤药渣。将头煎、二煎所得药液混合均匀,按照医嘱分次服用。在煎煮过程中要避免出现煎干或煎糊的情况若出现糊底的话应该把药材倒掉,不能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