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945-3/20250909-00005 | 发布机构 | 施甸县摆榔乡 |
公开目录 | 重大项目建设 | 发布日期 | 2025-09-09 |
文号 | 浏览量 | 0 |
施甸县新海家庭农场有限责任公司注册于2017年5月,以产业融合的方式经营家禽牲畜养殖批发零售、茶叶加工和销售及餐饮、少数民族特色民宿。公司以“生态、有机、绿色、安全、”的禽肉养殖作为市场定位,采用“党建引领+公司+农户+市场”的模式进行运作管理,带头成立了施甸县山茂养殖专业合作社,和两家合作社建立双绑机制。主要以产业融合,产业集成示范,产业带动的方式经营家禽、牲畜养殖、肉制品加工,品牌开发和销售。与高校项目合作团队8人,公司员工18人,公司法人张海彪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返乡创业期间致力于帮助当地村民致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是施甸县“牧业强县 ”发展战略的新型农民典型,并荣获了“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云南省劳动模范”“保山市优秀共产党员”“云南省科技特派员”等荣誉。企业被认定为“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主持项目有“新海生猪养殖星创天地”“赵桂英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张海彪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云南省施甸县保山猪产业科技特派团”合作企业。与云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西南林业大学生态旅游开发学院;大理大学;保山学院;构建了产学研合作。
公司分为四个功能区域,包括生态养殖区、生态种植区、农产品初加工区及游客接待中心。
养殖区总面积216亩,主要以生态土鸡和保山黑猪为养殖主。建有五栋圈舍,圈舍面积6600多平米;一栋家禽屠宰车间,面积300平米;并设有兽医室,消毒通道,办公室和宿舍。农场长期员工18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4人,非建档立卡4人。农场采用“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市场”的运营模式。农场不断创新经营模式,并于2018年建设屠宰厂,带动120户农户进行林下养殖,培养出来3家养殖公司,2个养殖合作社实现,45家个体户。
其中12户大养殖户户增收21000元人民币,46户养殖户增收5600元人民币,66户农户增收2600—3000元人民币。到2019年已带动摆榔乡124户农户进行林下规模养殖,实现农户每年增收5600—51000元不等的收入。
主要种植姬松茸、羊肚菌、沃柑、石榴,2021年初发展58户农户种植了120棚(约一百亩)姬松茸,种植108棚(约36亩)羊肚菌。
我公司负责种植户大棚投资金额的50%,农户自己承担50%投资金额,做到“五个免费”和“五个统一”。提供免费的种植技术支持和辅导(4名技术员)、免费的培训、免费的网络、免费财务管理、免费的办公活动场所,提供统一的培训,统一的菌种,统一的回收标准,统一的价格,统一的销售。参与农户共58户,其中有2户已成立了公司,已经被培养为云南省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8户成立了个体户,其中三户评为保山市市级示范家庭农场。
主要以家禽屠宰加工车间,菌菇初加工车间,茶叶初加工车间为主。
屠宰加车间,公司投建和采购了一条价值68万元的家禽屠宰线,可提供给我公司的养殖户们屠宰加工场所。屠宰后的家禽公司负责统一销售。
打造年加工50吨火腿加工厂一座。
游客接待中心
2022年我公司与摆榔乡政府签订了租赁合同,租赁了大中村得埃乌新村的14套房子及得埃乌新村的空闲土地,公司负责装修运营,统一规划发展乡村旅游。这一措施不仅让我们的农产品走出去,还要让游客走进来,让大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美好。
农耕研学活动
施甸县摆榔乡大中村保山黑猪扩繁自动化养殖集成示范项目
大中村位于施甸县摆榔彝族布朗族乡,距乡政府所在地6公里,国土面积23.12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464户2053人,少数民族1661人,占总人口的80.90%,其中布朗族1449人,占70.14%;彝族205人,占9.98%;其他少数民族7人。大中村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主要以党建引领创办的合作社开展种、养殖,生猪、鸡,种植烤烟、茶、玉米、中草药、热带水果等;其次是外出劳务促群众增收。
1、畜牧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而生猪养殖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畜牧业大县,生猪产业历来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随着集约化养殖的不断进步,农村广大散养户养殖效率低、抗风险能力差的问题愈发突出,走地方特色猪养殖之路正逐渐成为适合农村畜牧业发展的新方向。
2、“保山黑猪”是由云南农业大学与保山市保山猪研究所共同培育的优良保山猪杂交组合,既保持了保山猪适应性强、耐粗饲、肉质细嫩、香味浓郁等特点,同时具有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的优点。以产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将高校在保山猪开发利用方面取得的成果、掌握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拥有的产品开发能力进行集成,探索出一条适应当前农村生猪产业发展的新途径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项目的实施将使这一地方特色品种资源得以延续和进一步扩大,对推进保山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发展地方猪产业是满足消费者对猪肉品质的需求
从我国近几十年肉类消费变化的情况看,1995年到2005年人均肉类消费从33.5公斤增加到59.2公斤,10年时间人均肉类消费增加了25.7公斤;2006年到2021年人均肉类消费从59.2公斤到人均63.8公斤,15年时间增加了4.6公斤,增速明显放缓,这标志着中国肉类消费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是猪肉生产和消费大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品消费市场对猪肉的需求也从以前单一对量的需求转变为对优质猪肉的追求,提高猪肉品质是顺应市场、民心需求。在养猪生产中利用我国地方猪种开展新品系培育实现猪肉品质的遗传改良,是提高猪肉品质的重要途径。
因此,本项目以市场为导向,养殖可生产高品质猪肉的优良地方杂交组合“保山黑猪”,满足广大市民对优质猪肉的需要。
2.是做大做强地方特色品牌的需要
保山市生态环境优越,区位优势显著,为保山猪的养殖和保山猪品牌的打造提供了有利条件。保山气候温润,畜禽物种资源丰富,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世界动植物南北交汇走廊”、“物种基因库”,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保山猪这一独有的优质物种资源。保山地处云南西部,国土面积19637平方公里,辖隆阳区、施甸县、腾冲市、龙陵县和昌宁县,总人口257万人,是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又是“史迪威公路”的要道,处于昆明至瑞丽辐射缅甸皎漂、昆明至腾冲辐射缅甸密支那连接南亚两大通道、两大经济走廊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枢纽位置。保山是全国唯一拥有两个民用机场的地级市,杭瑞高速(320国道)贯穿境内,大瑞铁路、保怒高速等重大项目已开工建设,全方位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等重大战略的深入推进,保山从对外开放的“末梢”变成了“前沿”,优质动物性农产品销售具有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具备发展外向型畜牧业的条件。良种是特色畜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利用好特色畜禽资源是打造品牌的关键,通过项目建设,提高保山猪的利用价值,实现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共赢,是加快云南现代山地牧业的发展,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做大做强地方特色品牌的需要。
3.是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云南省为高原山区省份,山区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4%,山区陡坡耕地和劣质耕地比例较大、耕地总体质量较差且林地产出率低,这些地区一般农村经济比较落后,贫困面大,如何发展当地农村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脱贫,把云南山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央政府和云南省各级政府非常关注的问题。云南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长期受到一缺资金、二缺项目、三缺技术的制约,致使农民无法快速致富,要想致富必须寻找能带动一方经济的农村产业。从当前适宜发展的地区、对农民收入的贡献和市场需求来看,保山猪产业在山区开发和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山区饲料资源和人力资源,也是解决云南山地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项目的实施,是引导生猪养殖业转变生产方式,实现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的需要,也是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需要。
项目通过对保山黑猪杂交组合进行选育,提升种群的生产力,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优良的种猪,同时将猪用青贮饲料加工、人工授精、等生猪产业关键技术进行集成,同时结合互联网销售平台打造,开设专卖店、示范店,提高养殖效率,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科技促生产,加快当地畜牧业的发展进程。
项目主持单位施甸县新海家庭农场有限责任公司注册于2017年5月,主要以产业融合,产业集成示范,产业带动的方式经营家禽、牲畜养殖、肉制品加工、品牌开发和销售。与高校项目合作团队8人,公司员工18人,公司法人张海彪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返乡创业期间致力于帮助当地村民致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是施甸县“牧业强县 ”发展战略的新型农民典型,并荣获了“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云南省劳动模范”“保山市优秀共产党员”“云南省科技特派员”等荣誉。企业被认定为“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主持项目有“新海生猪养殖星创天地”“赵桂英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张海彪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云南省施甸县保山猪产业科技特派团”合作企业。与云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西南林业大学生态旅游开发学院、大理大学、保山学院建立了产学研合作。
项目主持单位施甸县新海家庭农场有限责任公司拥有养殖规模500头的标准化养猪场一个,可饲养种母猪150头,拥有土地330亩,可用于猪用青绿饲料种植。可满足产品开发与加工的需要;周边乡镇有养猪合作社20个,养殖生猪100000头,具备开展保山黑猪示范推广的条件。
1、社会效益分析
本项目利用保山黑猪这一地方开发利用成果,将种猪选育、青贮饲料加工、人工授精、疫病检测与防控等生猪产业关键技术进行集成,提高养殖效率,提升产品附加值,在保山猪产业化发展及品牌建设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走“公司+高校+合作社(农户)+低收入户”的产学研发展模式,年带动保山黑猪养殖50户,可以快速扩大保山黑猪养殖群体和数量,为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经过项目期的示范,带动周边养殖户发家致富,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通过项目的实施,既发展了地方特色养殖业,培养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2、应用前景分析
本项目通过对保山黑猪进行选育,充分提升这一地方资源的利用率,为大规模生产扩繁,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将青贮饲料、人工授精、猪病快速检测等多项技术进行集成,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为加快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使更多的山区猪农脱贫致富,是未来地方特色畜禽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该项目围绕云南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云南省地方猪种资源优势,立足于云南生猪特色养殖业,面向市场,围绕云南优良地方猪种开发利用开展一系列关键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旨在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生猪产业体系。该项目创新点明确,意义突出,项目承担单位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设施条件和经济条件,具有实施相关科研项目的经验,可为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后勤保障。技术经济指标合理,经费预算合理,能够完成预期目标。
“保山黑猪”是以保山猪为母本和杜洛克猪为父本杂交合成、横交固定、继代选育而形成的优良杂交组合,被毛为纯黑色,既保留了保山猪抗逆性强、肉质好的特点,同时具有良好的生长性能和较高的饲料转化率,是开发利用地方猪种资源的优秀成果。为了利用好这个科研成果,本项目将多项畜牧生产关键技术进行集成与示范,带领了当地养殖户走出一条特色养殖道路。
1、保山黑猪种猪核心群圈舍配套保暖设施1项。提高仔猪成活率。(1)保育供暖设备(2米*1.8米)共28组(2)产床智能电热供暖设备(2000W)共40组。(3)自动投料槽28套(100KG干湿通用);(4)自动投料车2台;(5)饲料粉碎混合机2台;(6)饲料提升机2台;(7)全智能人员消毒通道设备(120型)一组;(8)疫苗冷冻冰箱一台。
2、为提升防疫标准;改建一条人员消毒通道,长4米,宽2米,高3米。
3、新建粪污处理设备1套。24立方米钢筋混凝土化粪池和化尸池各1个。
4、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培育产业融合主体带动养猪专业合作社,建立保山黑猪养殖示范点,推广保山黑猪养殖。利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低收入户”模式,由龙头企业提供优质种猪、青绿饲料种苗和加工技术,养殖保山黑猪,进行保底回收,在摆榔乡、姚关镇、甸阳镇等乡镇带动养猪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立示范基地和示范户,带动农户增收。
项目计划总投资90万元,申请西安交通大学捐赠项目资金90万元。
1、保山黑猪种猪核心群圈舍配套保暖设施。(1)保育供暖设备(2米*1.8米)共28组*3900元/组=109200元;(2)产床智能电热供暖设备(2000W)共40组*2600元/组=104000元;(3)自动投料槽28套(100KG干湿通用)*850元/套=23800元;(4)自动投料车2台*12000元/台=24000元;(5)饲料粉碎混合机2台*8000元/台=16000;(6)饲料提升机2台*3000元/台=6000元;(7)全智能人员消毒通道设备(120型)一组50000元;(8)疫苗冷冻冰箱一台:6000元。小计:33.9万元
2、人员消毒通道1条。(1)轻钢结构消毒通道:长4米,宽2米,高3米,计划投资2万元;
3、粪污处理系统1项。(1)24立方米钢筋混凝土化粪池一座计划投资5万元;(2)24立方米钢筋混凝土化尸池1座计划投资5万元;小计12万元。(3)粪污资源化利用处理设备一套;44.1万元,附设备清单。小计54.1万元。
粪污资源化利用设备单
序号 | 产品名称 | 型号 | 规格 | 数量 | 合价 (万元) |
1 | 履带式翻堆机 | FP-3000 | 1、车重:约4.5T。2、动力:蜗轮增压柴油机额定功率145kw(200马力)。3、生产能力:1200m³/小时。4、整机尺寸:长4.500米宽2.6米高3.2米。 | 1台 | 20 |
2 | 料仓 | 3000*2200 | 1、电机功率2.2kw变频调速配用BWD2-59-2.2型摆线针减速机。2、外形尺寸:长3.0宽2.2高2.3米。3、容量5m³ | 1台 | 4.2 |
3 | 粉碎机 | FS-600 | 1、电机功率22kw。2、产量6-7T/小时 | 1台 | 2.8 |
4 | 滚筒筛 | GTS-1200 | 1、外形尺寸长4.5米宽1.4米高3.1米2、电机功率3KW配用JZQ-250-Ⅶ圆柱齿轮减速机。3、生产量6-7T/小时 | 1台 | 2.8 |
5 | 包装机 | BZ-40 | 1、额定称重:20-50KG/包。2、包装速度:150-200包/时。3、总电源功率1.5KW | 1台 | 7.1 |
6 | 输送机 | SS-500 | 1、宽5米,长度6米*1+8米*1+10米*1。2、电机功率3-4kw | 3台 | 4 |
7 | 移动皮带输送机 | SS-600 | 1、宽6.0,长度10米。2、电机功率5.5kw | 1台 | 2 |
8 | 控制柜 | 1台 | 1.2 | ||
合计 | 44.1 |
一是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建成后资产归属于摆榔乡大中村村民委员会,企业通过租赁的形式开展运营,预估为村集体经济增收不低于1.8万元/年。二是带动群众务工增收。其次创造固定岗位不低于2个,群众年均增收4万元/人。三是企业效益,首先完善养殖区域粪污处理系统,保护环境的同时利用现有资源扩大企业收入。其次完善粪污处理可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许可证办理问题,进一步扩大市场影响力。最后基础设施的完善可更好的提升企业品牌效益,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从而更好的服务群众,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