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施甸县人民政府
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索引号 01525897-9-03_Z/2017-0908001 发布机构 施甸县统计局
公开目录 统计信息 发布日期 2017-09-08
文号 浏览量 34
主题词 其他
十八大以来施甸县社会经济发展呈现新面貌

党的十八大以来,施甸县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带领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县各族人民,围绕“旅游名县、生态立县、城镇富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改革活县”七大战略,主动适应新常态,沉着应对新挑战,全力呈现社会经济发展新面貌。

一、经济发展状况

(一)总体情况

1、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亿元大关。2016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63031万元,是2011年的1.95倍,即将实现翻番,年均增长12.8%。人均生产总值17868元,是2011年的1.9倍,年均增长12.2%。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6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8:28:44,与2011年38:24:38相比,第一产业下降10个点,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分别上升4个点、6个点,十八大以来,经济结构得到有效调整,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重要时期。

3、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增强。2016年,全县个体工商户7460户,私营企业1084户。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52973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9%,较2011年提高9.1个百分点。

4、财政、金融稳步增长。2016年全县财政总收入73164万元,年均增长16.2%,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2119万元,年均增长21.7%。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884277万元、487278万元,年均增速分别为21.1%、24.1%。

(二)农业发展情况

2016年农业总产值达316293万元,农业增加值165164万元,分别是2011年的1.6、1.5倍,年均增速分别为6.7%、6.6%。

近年来,粮食以“稳粮保产”的原则平稳增长,2016年粮食产量达到164216吨,年均增长3.5%,施甸县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从传统产业到多元化产业齐头并进,相继培育雪梨、葡萄、石榴、西瓜、柿子、火龙果等水果,葡萄、柿子、西瓜已初见收益,此外,引进“万家欢”、“蓝心科技”等农业龙头企业,走新型农业道路,产业化、规模化农业初步成型,农民土地流转,生产初见规模。

畜牧业平稳增长,2016年末,生猪存栏数达671358头,年均增长6.0%,肥猪出栏990565 头,年均增长10.4%;肉类总产量达72969吨,年均增长6.8%。2016年末,施甸县建成万头猪场2户,养牛规模户数家。

(三)工业发展情况

2016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101868万元,是2011年的2倍,年均增长17.5%。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1年的17.5%,增长到2016年的18.1%,提升0.6个百分点。

十八大以来,施甸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10户发展到24户,在此期间,云南海瑞迪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施甸国信阳光能源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纳规成功,不仅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增加,还丰富了工业行业种类。此外,保山工贸园区施甸装备制造园建设快速推进,大华海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全市“园中园”第一家投产企业。

(四)投资消费情况

1、投资发展成中坚力量。2016年实现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026196万元,是2011年的14倍,五年来增速均居全市首位,年均增长69.9%,十八大以来,施甸县投资工作效果显著,其中,2014年及2015年实现连续两年翻番,增速分别为105.1%、100%,随着房地产项目、城市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金甸湖岸、富甸铭诚、嘉城名都等功能完善的商住小区已推向市场,施甸大酒店、青牛白马广场、白龙河景观轴等彰显城市特色的标志性工程已相继投入使用,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2、消费市场发展平稳。2016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4341万元,是2011年的1.7倍,年均增长11.1%,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完成30522万元,占比为21.2%,较2011年限额以上比重提高17.8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企业发展到23户,纳规工作效果显著。

(五)人民生活情况

2016年年末在岗职工平均人数14201人,与2011年相比,增加2730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76981万元,年均增长17.2%,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54208元,年均增长12.6%。

2016年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8629元,是2011年的2.6倍,年均增长20.9%。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79元,是2011年的1.7倍,年均增长10.7%。

城乡居民支出结构有所转变,2016年农村和城镇食品烟酒类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24.8%、25.5%,与2011年53.1%、38.4%相比,明显降低,2016年农村和城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分别为19.8%、12.4%,与2011年3.0%、9.2%相比,明显上升,特别是农村上升了16.8个百分点,另外医疗保健、生活用品及服务、居住等支出占比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可见,大部分居民生活早已不局限于解决温饱,已经开始注重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享受。

(六)社会事业情况

全县公路里程1884公里,乡村公路硬化率、通畅率均达到100%。

全县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物保护机构1个,文化馆1个13个乡镇均建有文化站,137个行政村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共建图书阅览室2780平方米。

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红色文化游、原乡温泉游、民俗风情游持续升温,2016年接待游客62万人次,年均增长20.9%,实现总收入6.9亿元,年均增长45.7%。

全县有卫生医疗机构34个,其中:县级医院2个,乡镇卫生院13个,其他医院6个,门诊部13个,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开工建设。

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218所,其中:普通中学18所(其中,高中3所),小学110所,职业中学1所,进修学校1所,幼儿园87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初中入学率109.54%,初中毕业生升学率78.51%,中考1000分以上208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5.06%,高考上线率86.72%,县一中迁建取得突破性进展,试验中学、县二小、县二幼完成规划。

二、经济发展存在的短板

(一)经济总量小。施甸县面积2009平方公里,是保山市最小的县区,经济总量也最小,虽然十八大以来全速发展,但是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县情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经济总量小的问题依然存在,2016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63031万元,居全市末位,占全市9.2%。

(二)产业结构不优。一是农业生产规模化不足,综合效益不明显。二是工业主要是农副产品加工业主导,行业种类偏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少,虽然已经发展到24户,但与全市其他县区相比,依然存在差距。三是三产内部结构不优,主要靠传统服务业拉动,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行业增长点不足。四是项目投资方向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等方面,产业投资特别是工业投资占比不高,对长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强。

(三)软实力有待增强。一是教育发展遇瓶颈,教育投入及校点布局不均衡,教育体制水平偏低,好学生留不住。二是医疗水平、医疗环境待提高,看大病解难症水平不足,医疗队伍整体素质需提高。三是城镇化进程缓慢,城市特色不明显,民生建设需加强。

三、几点建议

(一)紧抓跨越发展目标,壮大经济实力

对照经济发展各指标的目标任务,各部门统筹协调,全力以赴,紧抓目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强化依法履职尽责,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突出理念创新形成新动能。

(二)强化产业结构调整,注重提质增效

一是进一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养殖、种植技术,采取农企合作的方式,在产业化经营模式上下功夫,通过企业支撑、大户带动,产业集中改变农业产业“散、小、弱”的现状。

二是积极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贯彻执行好各级稳增长措施,在传统行业稳增长的基础上加大招商力度,重点瞄准增加值率较高的、适合施甸需求的行业,以充实全县工业行业类别,规避行业单一的风险,全面提质增效。

三是加大限额以上企业的培育力度,密切关注培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实现成熟一户,纳规一户,同时,充分挖掘现代居民服务业、旅游休闲、文体娱乐、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潜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提升发展水平。

四是加快工业投资,促进结构调整,有效引导工业投资向技术提升改造,强化各类投资要素保障作用,确保项目稳步推进,充分利用目前融资环境相对宽松的有利条件,围绕全县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强项目融资。

(三)重视软实力的加强,推动城镇化进程

一是注重教育、卫生板块的投入。更新观念,树牢正确的教育质量关,统筹推进,推动各类学校同步发展,改善教学环境,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全面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扭转招生难的局面。加强医疗队伍建设,改善医疗环境,提高医疗水平,转变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设备较落后、基层医疗专业人员短缺的现状。

二是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伴随“三馆”的投入使用,巩固和扩大图书馆、文化馆、县情规划馆的建设成果,扩大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优化公共服务,进一步健全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新区开发、老城改造,强化城市特色。

三是注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完善以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完善分配制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四是注重脱贫攻坚的精准实施。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同步实施产业发展、就业保障、就医就学配套项目,确保搬迁群众“有房住、有事做、有钱赚”,确保如期脱贫,奔向小康。

撰稿人:刘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