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施甸县人民政府
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索引号 11533022015259234k/20240805-00005 发布机构 施甸县文化和旅游局
公开目录 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发布日期 2024-08-05
文号 浏览量 68
主题词 教科文卫体
(2024年)对政协施甸县十届三次会议第6号提案的答复

政协施甸县次会议

6号提案的答复

杨文君、王玉香、段学华、瞿永斌、安自宁、王素娟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何元海林檎地质文化乡筹建工作步伐的的建议》,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落实情况

(一)高位推动,筹建基础不断夯实。坚持“一盘棋”统筹推进地质文化乡建设,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多次专题研究筹建工作,及时安排部署整体推进,制定《施甸县何元海林檎地质文化乡建设工作方案》、《施甸何元海林檎地质文化乡详细性建设规划》等文件,成立工作专班,明确工作任务、责任单位、完成时限。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共同实施“校政”科技帮扶项目,用好用活帮扶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为地质资源禀赋条件融合和挖掘奠定了坚实基础。计划于2024年底前完成何元乡地质文化乡的筹建工作,正式挂牌,相关工作正在加紧推进。5月份何元乡、县自然资源局和县文旅局共同起草并上报了何元乡海林檎地质文化乡自评报告,6月底邀请了云南省地调院的专家实地指导测评工作,得到了各位专家的一致好评呢,目前正根据各位专家提出的问题进行查缺补漏,准备迎接中国地质学会的终评。

(二)压实责任,保护机制不断健全。制定《施甸县海林檎化石保护工作方案》,就如何保护地质文化资源进行了明确,进一步压实部门责任,充分整合护林员、地质灾害监测员等参与巡山巡查,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海林檎化石保护的良好氛围。加强科研和监测评估,进一步了解摸清海林檎化石资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如何保护和开发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建立健全保护管理长效机制,加强规划引领,建立化石保护区网络,实现化石资源保护的整体效益最大化。

(三)整合项目,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为进一步优化游客体验,提升总体服务水平,施甸县结合开发实际,从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提升。一是基础设施不断提升。投资5239.88万元建设县城至何元三级公路,投资18.38万元建设麻艾山—青树垭口绿美公路,投资1200余万元开展垃圾清运、集镇雨污管网改造提升、美丽村庄等人居环境提升项目,投资2100余万元实施饮水改造、管网架设等人饮改造提升项目,整合涉农资金493万元实施纯手工红糖制作车间、小米辣加工车间等产业项目。二是科普设施不断丰富。结合建设总体规划,投入资金200余万元,用于地质文化乡徽标设计,制作标识碑1座、野外科普解说牌和旅游标识牌26块,建设地质文化科普长廊2条,地质文化展厅1个,地质文化乡展室、研学教室及影视厅1个,绘制地质文化墙画446平方米,设置化石景观和采集体验区,有力推进科普设施不断丰富。三是服务质量不断提升。逐步完善何元乡游客服务配套设施,目前已建成游客接待中心1个、公共停车场13个、公共卫生厕所12座,带动何元乡辖区新建餐饮店11家、宾馆3家、便利店5家,县城辖区内涉及海林檎地质文化文创体验店6家,可日接待游客500余人。开发地质旅游线路2条、研学旅游线路3条。自2022年以来,何元乡累计接待地质文化游客约1.2万人,旅游总收入150余万元。

(四)加强宣传,品牌影响不断凸显。编制《施甸县古生物科普图册》《杨善洲故里·海林檎之乡》《何元海林檎地质文化乡科普研学手册》等地质文化科普读物,推动海林檎地质文化逐渐被广大群众所熟知。在“5·19”中国旅游日、2023年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等活动中,展出销售海林檎等古生物化石等制作的地质文创产品50余种。202212月,央视农业农村频道《一眼亿年》栏目采访挖掘施甸海林檎地质文化资源,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反响。第54个世界地球日,云南网在何元海林檎地质文化乡开展“寻找家乡‘宝’”科普直播活动,在省内外形成了良好的科普教育效应。2022年以来,在新华社、“学习强国”、云南网、保山日报、“水墨施甸”等各级媒体平台发布地质文化宣传报道70余条,有效提高了施甸地质资源影响力和知名度。

(五)融合发展,产业体系不断丰富。一是着力做强产业体系。开发出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的“地质+”产业。在“地质+特色农业”方面,用好“稻母之乡”这一“靓丽名片”大力发展制种产业。2023年,完成水稻制种3576亩,科研育种材料3.6万份;完成玉米制种8000亩,繁育品种34个。在“地质+康养”方面,打好“地质+温泉”康养牌,不断发挥县域内温泉医疗、养生、理疗价值,加强游客吸引力,实现每年接待游客约3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000余万元。在“地质+研学”方面,以“校园+企业+研学”的方式,在施甸二中打造施甸青少年科普基地,开设三个山、大坡山等11个研学点,2022年以来,吸引了县内外20余批次2000余人次中小学生、地质大专院校师生及兴趣爱好者到何元乡开展地质科普研学、科研。二是着力做优产品体系。不断开发海林檎地质文化产品,将自然风化裸露在地表的特色岩石、化石等,加工制作成精美的摆件、挂件、饰物及实用器物等工艺品,目前已开发出50余种特色文创产品。不断开发科普科考活动产品,形成了3条研学路线,分别为:“县城—西边塘—莽王—三个山”地质遗迹研学路线、“县城—野鸭湖—清平洞—善洲故居—善洲林场”红色旅游研学路线、“县城—石瓢温泉—惠通桥—娲女温泉”生态康养研学路线,配置了10余个研学体验场所。拓展开发人文资源产品,创作了《邓子龙施甸靖边纪事》、《滇西抗战第一枪》、《不忘初心、奉献一生的楷模:杨善洲》等100余部反映施甸优秀历史文学、人文地理、红色文化作品,既展现了施甸风土人情、人文情怀,也提升了施甸文化知名度、美誉度。将年猪饭、蜜本南瓜宴、万寿菊花宴、辣椒宴等特色美食同地质文化资源开发相结合,有效增强吸引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三、下步工作措施

施甸县将持续按照“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的基本定位,从着力打造集地学科普教育、红色文化体验和“两山”理论实践“三位一体”的旅游创新发展示范区出发,以助推乡村振兴、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快推进“何元海林檎地质文化乡”建设。一是全力以赴推进筹建工作,确保正式挂牌。成员单位要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加快推进各项目建设,围绕标准查缺补漏,确保实地测评顺利通过验收,正式挂牌“何元海林檎地质文化乡”。二是极争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相关专家团队在施甸建立工作站,深度发掘海林檎古生物化石的价值和地质文化内涵,让何元海林檎古生物化石在科研、学术、科普界占有一席之地,地质文化乡的名片更加闪亮。三是推动地质文化乡建设同惠通桥、125公里江防线、滇西抗日江防遗迹群等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进一步融合,整合周边温泉资源、生态环境、民俗风情等资源,加强抗战文化旅游项目创意开发,打造文化观光游览、民族主义教育、文化主题休闲与温泉休闲养生、山地运动游乐等相结合的旅游综合体。四是全力构建“红色+绿色”的地质文化旅游发展新模式。着力构建莽王农耕主题民宿村、三个山地质奇观普教区、石头寨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打造莽王街道旅游综合服务中心的“一心三区”空间布局,扩大地质文化资源产业带动效应,让群众共享地质旅游发展成果。

非常感谢您对我县文化旅游事业的关注,真诚地希望您能够继续关注和支持我县文化旅游事业建设和发展。

 

 

施甸县文化和旅游局

                         2024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