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政务要闻
人文胜境清平洞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15日 08:24 浏览:[] 作者:张天理 来源: 施甸融媒体中心 打印

姚关清平洞,位于施甸姚关镇以南、乌龟山南麓西侧,这里到处都积淀着历史的注脚。

“平南开此洞,呼之为清平,若问开洞者,虎冠乃丰城。”追溯历史,遥望烽烟,万历十一年(1583),边寇犯境,永昌告急,邓子龙临危受命,率3000军士星夜驰援,二月抵永昌,靖边姚关,选清平洞为驻军指挥所。于十一月在断山一役箭飞“火龙”,大破缅军象阵,彻底粉碎了缅军以姚关为切口,“欲谋五路犯全滇”的夜郎之雄。宜将剩勇追穷寇,邓子龙一鼓作气,夜战攀枝花,直捣三尖山平湾耿,收复“三宣六慰”。战事平息,民心安定,于万利十三年开辟清平洞,自此之后,清平洞作为历史的见证,延续着姚关文脉的薪火相传。

走进清平洞,这里依山傍水,草木翠绿,石洞幽深,亭阁轩榭,方寸之地,尽显园林之美,每一处都是自然景观与文化的解读盛宴。入门处镶嵌着上联“半山半湖特来此地寻胜境”,下联“一亭一洞何须世外问桃源”,横批“水月洞天”的对联。这26个字阐述了里面的景物,意境脱俗清远,让人心之所向。

入口左侧可见翠竹青青、石碑耸立,该石碑乃属“恤忠祠记碑”的摘抄本。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于1979年筹集资金,重修清平洞“三亭一碑”。将原碑锁于左上角碑亭保护起来,而后复刻一块并以竹相伴,铭记英雄史迹,供后人解读凭悼。洞口“清平洞”属邓子龙亲笔手迹,三字大气磅礴,如山脊水路一般沟壑纵横,这是清平洞的正门,也是邓子龙的大本营,左方有三米多高的石头“倚剑”在旁,这是邓子龙封的卫士,以“石敢当”的气势守护“清平”。

洞内岩石纹清皱密刀砍壁流,涌如波涛钟乳嶙峋,融入主题赋有诗歌,行走光阴隧道展卷深入,“挂弓”“银瓶”“雅歌”“地鼓”……方圆虽小,天地自大,洞内自有乾坤,一步一景,当年邓子龙与将士在这里,洞为天窗银瓶斟酒,诗词歌赋地鼓声声。时光荏苒,如今一代又一代的姚关人来到这里,拜读诗书,接受文脉熏陶,寻找诗歌里的意境。透过“天窗”仰望星空,种下梦想的种子;震“地鼓”,观“太极”,钟乳滴就让“日月辉映”,圆孔为太阳,左边一个月牙孔为月亮,透过“太极”观镜像,达到和谐之美。转壁而过,眼前出现一张“石床”,这是邓子龙闲暇之余练功打坐的地方,他在这里“悟道”修养天地之气,吐纳乾坤之心。走出石床过“铁壁”,地上生有一恒石棋石,邓子龙在这里“排兵布阵”,身为一个将军,自然懂得“棋之道”,参透兵法以棋布阵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他《别清平洞》诗中提到:“我去莫叫棋石烂,看山亭上月常圆。”如今,故人不在,棋石斑驳,不改的是那一段烽烟在外,落子无悔的大丈夫之志。

沿着石壁口,来到烹象亭。亭中竖立着两块石碑,一块为邓子龙手书“烹象处”,另外一块为腾冲爱国人士李根源所书“邓将军烹象处”,时空间隔,文墨相通,对将军的敬仰,古往今来的墨迹,都化成了沧海横流。

走出烹象亭踏石阶继续蜿蜒而上,来到了清平洞最高点“看山亭”。看山亭有两层飞檐,成“十字花”螺旋而上,采用了“月圆”的设计理念。登上亭子推窗看风景,由近及远“凭栏近观异景孤湖跃入君目中,依窗远眺奇秀群山奔来吾眼底。”视线豁然开朗,一眼万年。

看了风景,润了心境,即可出看山亭,沿石阶而下,有泉水一眼,名“噫饮”,有饮水思源之意。一棵三百多年的桑树,老树盘根,虬枝苍劲,吮吸半池湖水,年年催发新叶相伴着“古刹钟声”般的磨剑亭,风过涟漪焕发着沧海桑田的魅力,亦如当初“磨剑”时荡漾起的潋滟水光。无论是“静观杨柳依依绿,满笑桃花灼灼春”的惬意,还是“磨就泉水巧破铁城昂皓首,剑扫烽烟銮战露梁献丹心”的悲壮,时间带不走的是对英雄的敬仰,滋养着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爱国主义精神。

烽烟远去,清平盛世,如今清平洞作为云南省文保单位,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时代中绽放光彩,被历史铭记,让精神得到传承,积淀着红色文脉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