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善洲林场,浸在淡青色薄雾里,宛如一幅初醒的画卷。举目望去,最令人心旷神怡的是层层叠叠、漫山遍野的松林。它们笔直挺立,墨绿的松针细密如织,汇聚成一片深邃广袤的绿海——这不是天生的恩赐,而是杨善洲老书记用半生心血浇灌出的绿色丰碑。遥想当年荒山秃岭,如今松涛如颂,每一棵树都镌刻着共产党员“绿了荒山,白了头发”的赤诚誓言,践行着“留下一片绿洲,造福家乡百姓”的质朴承诺。
酒房乡摆田村麦地山小组,便栖息在这座绿色丰碑的怀抱中。坡地上,村民赶着牛群踏露进山,黄牛健硕的身影与苍翠林海相映成趣。它们宽阔的脊背上,驮着的不仅是村民的生计,更承载着林场馈赠的生态福祉。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非偶然,而是杨善洲精神落地生根的必然——老书记种下的不仅是树,更是生生不息的希望。
牛群旁,放牧人的身影早已融入这片绿意:有人倚锄凝望,目光如守护家园般温和;有人利落挥镰,为牛儿备下鲜嫩刍草;有人林间穿行,指尖轻触泥土,拾起大自然馈赠的野生菌;更有人俯身细察草地上的蹄痕,那专注神情与当年老书记俯身培土的姿态何其相似。这些平凡日常,恰是“善洲精神”最生动的延续。村民们每一次弯腰割草、每一回林间穿行、每一次查看足迹,都是在续写老书记的“劳作日记”,用行动诠释“守护”二字的重量。
牛铃悬于颈下,“叮铃……叮铃……”的声响伴着村民的低语或哼唱的小调,与起伏的松涛、婉转的鸟鸣交织。这已不仅是大自然的晨曲,更是一曲跨越时空的绿色赞歌。善洲林场的每片绿叶都在诉说:最不朽的丰碑,不在冰冷的石刻,而在百姓因这片绿洲绽放的笑靥;最伟大的精神,不拘泥于时空,就在代代相传的俯身耕耘、悉心守护中。
如今,杨善洲老书记种下的树苗已成参天大树,他的信念化作春风细雨,浸润着新一代摆田人的心田——有人接过护林哨岗,日夜守护这片绿海;有人在林下探索,让中草药成为致富新路标;还有人将放牧足迹化作生态保护印记,在牛群啃食与林木生长间维系平衡。他们的汗水滴落处,正是精神生根发芽的沃土,也汇成了这片葱茏树林蕴含的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源。摆田人以放牧丈量自然,以采菌盛满馈赠,以守护续写传奇,让林场与村庄的共生超越依存,化作血脉相连的默契。这,正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质朴的诠释,亦是对老书记精神永恒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