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太平镇大坪子村坐落于怒江峡谷之中,在村子前方一公里范围内,三座不同时代的大桥——惠通桥、红旗桥与怒江铁路大桥并肩横跨怒江。它们不仅是连接怒江两岸的交通要道,更浓缩了一部家国发展的历史。当地村民分别把这三座桥叫作 “救国桥”“富国桥”“强国桥”。



“我们家前面这三座桥,惠通桥我们叫作救国桥,红旗桥我们又把它叫作富国桥,怒江铁路大桥叫作强国桥。”施甸县太平镇大坪子村村民杨自兴说。
今年84岁的杨自兴就住在怒江畔的大坪子村,站在惠通桥上,杨老讲述着父辈口耳相传的故事。
“1942年的时候,日本人打来到怒江对岸,我们就把惠通桥炸了,惠通桥炸了以后,日本人就过不来了 。”施甸县太平镇大坪子村村民杨自兴说。
这座20世纪30年代末通车的惠通桥,在危亡时刻以自毁方式阻挡日军铁蹄,守护了西南抗战大后方。桥炸断后,日军炮击一江之隔的大坪子,村里100多户人家的房屋,在炮火中化为火海无一幸免。直到抗战胜利的号角响起,村民才在硝烟散去的故土中重建家园,1949年,经过多次修缮的惠通桥再次连接起两岸,年幼的杨自兴随父亲踏上了晃荡的桥面,这段战栗的记忆,让他与桥梁结下不解之缘,1968年,27岁的他加入桥班队。
“有一回,在更换穿江木(枕木)的时候,对岸过来了一辆车挂到了我的手推车,把我从桥面甩了出去,幸好我又抓住铁索翻回桥面,现在想起都还后怕。”施甸县太平镇大坪子村村民杨自兴说。
1974年6月1日,被当地村民称为“富国桥”的红旗桥建成通车,这座钢筋混凝土桥取代了 “载重超八吨必须卸货” 的惠通桥,双车道设计可让多张车辆同时通过。
“红旗桥相当稳,来往的车辆来多少过多少,载重量很大,也不像惠通桥只能一辆一辆地过。”施甸县太平镇大坪子村村民杨自兴说。
桥梁的跨越带来发展的跨越,依托热区资源村民的地里种上了甘蔗,一车车满载甘蔗的卡车,通过红旗桥跨过怒江运抵糖厂,20世纪70年代这座峡谷小山村里通了电,80年代进村的羊肠小道变成可通车的土路,90年代村里茅草房换成瓦房……这些见证着峡谷山村的巨变。
2022年,被村民们称为“强国桥”的大瑞铁路怒江特大桥横空出世。1024 米的长,490米的主跨,220 米的高度,让这座世界第一跨铁路桥成为新的地标。
“老人家,你看,我们身后的高黎贡山隧道,等它打通以后,火车就能开到瑞丽口岸了。我们村的芒果、香蕉5个小时就能运到昆明。”云桂铁路云南公司大瑞指挥部副指挥长桂林岗说。
交通巨变重塑时空概念,曾经需要一整天才能到达的瑞丽口岸和三天才能到达的省城昆明,铁路建成通行后,车程将缩短至半天就能到达。这些变化正生动地讲述着这座超级工程为交通带来的巨大变革。
“我们家门口这三座大桥,一座比一座长,一座更比一座高,一座比一座宽,一座更比一座好,就像我们的日子一样,一天比一天好。”施甸县太平镇大坪子村村民杨自兴说。
三座桥,就是三把丈量幸福的尺子。如今的大坪子村拧开水龙头就有清泉,土路变水泥路,瓦房变成平顶楼,太阳能、电冰箱、洗衣机、机动车已成为村民家中的标配。
从救国到强国,三座桥梁的迭代史,不仅是桥梁技术的跨越,更是一个民族在跨越天堑中不断挺直的精神脊梁。
“等火车过江那天,我要再走一遍这三座桥,要告诉子子孙孙‘没有哪条大江,能挡住中国人前进的脚步。我们中国人是最棒的!’”施甸县太平镇大坪子村村民杨自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