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兴,则乡村兴。施甸当地依托龙头企业,精准适配不同种植模式和菌种,把分散的农户、闲置的劳动力、脱贫村的资金有序整合到产业链中,形成“藤缠树、产业兴”的发展格局,让小香菇撬动了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凯禾公司是施甸食用菌产业的龙头企业。公司总经理马开新介绍,根据当地种植群体及经济状况,设置了两类种植模式。“一种是面向资金薄弱农户的‘认领+回购’,另一种是面向种植大户的‘售种+助销’。”
何元乡李为地村的杨雪梅正是“认领+回购”模式的受益者。公司提供大棚、菌棒和技术指导,她负责日常管理,产出后公司保底回购。这种模式门槛低、风险小,收入却十分可观。“我在这里认领了14个大棚,毛收入有12万元,扣除工人工资后,自己有8万元的纯收入。”杨雪梅笑着说,“种这个香菇真不错,在家门口就能挣到8万元钱。”
而在园区另一端,种植大户彭积云选择了“售种+助销”模式。公司以每棒3元的价格提供菌棒,并免费提供大棚。出菇后,他可自行外销,或按市场价回售给公司,收益同样喜人。“我今年在凯禾公司这边种植了25万棒菌棒,预计能赚到30万以上。”彭积云对收成充满信心。
除了灵活的种植模式,菌种研发也实现了“精准适配”。公司针对不同种植群体,研发驯化了不同特性的菌种。技术好的农户可选精细管理、高产值的品种,技术一般的则可选择易管理、产量稳定的类型。彭积云所选的就是高产品种——“山东七禾9号”。
“这个品种的A菇大菇,在市场上每公斤能卖到10元以上。而且‘山东七禾9号’产量比较高,一级菇占比能达到70%以上。”彭积云介绍道,优质菌种为他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为当地村民创造了大量就近就业的岗位。姚关镇富阳村的杨加会就是其中之一。“我每年在这里打工9个多月,收入3万多元。我对这个岗位非常满意,可以照顾家里的老小。”杨加会说。
马开新介绍:“我们公司淡季跟旺季平均下来每天用工在200人左右,每年工资支出大概在800万元左右。”
产业的蓬勃生机,还吸引了周边9个脱贫村的集体经济资金入股。公司已累计为村集体分红94.1万元,真正实现了“资金”变“股金”,激活了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为让产业之树常青,公司还建起粗加工与精深加工生产线,推出低温油炸香菇脆、素食干巴等五六款深加工产品,显著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如今,产品远销昆明、广州、深圳乃至缅甸等地。今年,公司预计生产菌棒300余万棒,鲜菇产量达2000吨,产值突破13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