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袁隆平院士为施甸县题名“中国杂交水稻最佳繁育基地”和供应全国80%以上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种子的独特优势,为积极讲好“施甸种子故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当地种业专业人大代表工作站扎根田间,将专业力量融入种业发展全链条,既当好“种业芯片”的守护者,又做好民生福利的传递者,让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长出扎根大地的力量。

建设功能设施齐全的专业阵地
工作站以“强种业”为核心,打造“服务种业+服务群众+服务专家+服务企业”的“4+服务”体系,筑牢工作站和种业基地双重基础。2025年,为方便群众,工作站迁至施甸县水长乡水长村东村,占地面积482.84㎡,建筑面积398.01㎡,在原有工作站的基础上增加了水稻展厅、农副产品展示区、微课堂等功能区,在满足种业专业人大代表交流科研需求的同时,也兼具科普、宣传、研学、农副产品开发、旅游推荐等功能。工作站发动专业人才力量,指导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制种大县等6400万元项目资金落地,完成1600亩土地流转,建成520亩核心科研基地、2600亩繁殖基地,同步推进种子仓储加工中心建设,“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功能进一步巩固,“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的思想防线筑得更牢。

汇国内专家集聚的专业人才优势
工作站以“聚贤才”为抓手,邀请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人杨远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李小林等专家学者4人、“全国最美农技员”徐光等省市县种业专业人大代表7人、“丰收奖”获得者杨希华等种业领域专业人才驻站,涵盖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等各环节。通过与专业机构联动,开设“微课堂”、专项培训等,为本土技术人员、种植大户等提供全周期、实操性强的技术指导,有效夯实乡村人才基础。主动对接国家级、省级科研院所及企业,推动在基地设立试验点,促成企农技术合作,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技术下沉的“最后一公里”。

引三产融合创新的专业路子
工作站以“破难题、拓链条”为导向,探索发展新路径。组织代表与专家结合施甸资源,科学制定“种业+富硒”“种业+文旅”等三产融合方案,明确产业链延伸路径,推动稻种资源向高附加值经济资源转化。着重开展“稻”元素的拓展延伸,在种科研、稻制品、稻文旅等方面探索研究,2025年推动乡村合作社开展“彩稻艺术田园+生态游玩”项目,在种业发展中融入“特色乡村旅游景点”“稻渔共生”文旅内容,国庆期间接待游客2000余人。

促进民生改善落地的专业帮扶
工作站以“惠民生”为落脚点,推动成果惠民。分片联系种植户,提供水稻、玉米种植全周期技术支持,包括品种选择、播种育苗、水肥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重点培育科技示范户200户,2025年开展群众培训500余人次,提供技术服务及帮助群众解决问题300余件次。对接入驻种业企业与加工企业,收集用工需求,搭建劳动力就业信息平台,指导种植大户扩大经营规模,吸纳周边300多名群众就业,户均增收1万元,2025年施甸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亩产与上年持平,预计实现农户创收1800余万元。
从夯实基地硬件到汇聚行业智慧,从创新“种业+”模式到带动农户增收,施甸种业专业人大代表工作站的每一步实践,都是为试验田里饱满的稻穗,是为农户手中厚实的收入,更是为国家种业安全的坚实底气。未来,工作站将继续以专业服务为核心,用民生关怀为底色,在施甸的田野上续写科技兴农新篇章,让“禾下乘凉”的美好愿景,变成千家万户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