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岭大地的西南边陲,施甸县木老元乡哈寨村正以绿色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勾勒出动人的生态篇章。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样本,这个布朗族聚居村落通过创新探索“树头菜+”生态产业模式,不仅守住了滇西生物多样性宝库,更走出了一条生态价值转化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
生态屏障筑牢滇西绿肺
走进哈寨村树头菜种植地,层层叠叠的翠叶随风摇曳,宛如大地铺开的绿色锦缎。这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哈寨村的坡地上扎根生长,其发达的根系如千万双无形的手,牢牢抓住红壤,构筑起防止水土流失的天然屏障。数据显示,种植树头菜的地块水土流失量较传统农作物减少30%以上,相当于每年为怒江支流减少了数万吨泥沙冲刷,为滇西生态安全屏障再添一块“绿色拼图”。
值得关注的是,这里总占地280亩的“生态工厂”持续释放着隐形红利。数据显示,树头菜种植地内负氧离子浓度高达2000个/cm³,形成天然“森林氧吧”效应。村民们形象地说:“在这里干活就像做空气SPA,呼吸间都是草木清香。”
循环经济激活发展密码
在哈寨村的绿色发展棋盘上,树头菜不仅是生态卫士,更是产业尖兵。当地创新构建“种植-固土-增氧”的闭合生态循环链:表层枝叶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清新空气,中层茎干为鸟类提供栖息场所,地下根系固土保水滋养微生物群落。这种立体化生态设计,使单位土地的生态服务价值提升40%以上。
“树头菜浑身都是宝。”村党总支书阿福友掰着指头细数:嫩叶可作野菜直供高端餐饮市场,根茎可提取天然色素,就连修剪的枝叶都是上好的有机肥料。去年,树头菜产业带动68户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随着生态效应显现,村里将顺势发展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新业态,让“好空气”也能卖出好价钱。
绿色基因融入振兴血脉
哈寨村的实践印证着生态优先的发展辩证法。在乡村振兴规划中,村里严格划定生态红线,将75%的林地纳入永久性保护范围,产业发展项目必须过“生态关”。这种自我约束反而打开了新空间——依托优质生态资源,哈寨村将与科研机构共建生物多样性监测站,吸引生态志愿者开展观鸟、科考等活动,让绿水青山持续释放“生态红利”。
“过去砍树换钱,现在护林生金。”村民小阿家的12亩坡地全部改种树头菜,年收入较传统种植翻了两番。更让她自豪的是,去年她家被评为“生态示范户”,门口挂上了金灿灿的奖牌。“这牌子比什么都值钱!”她笑着擦拭奖牌上的“绿水青山守护人”字样。
当夕阳为哈寨山峦镀上金边,树头菜地里依然忙碌。村民们正将当天采摘的鲜叶打包,准备发往昆明。远处,怒江水奔腾不息,见证着这个布朗族村寨在绿色发展中破茧成蝶的动人故事。哈寨村的实践启示我们:乡村振兴的底色应是生态的底色,唯有让绿色基因融入发展血脉,方能在时代浪潮中走出可持续的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