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无数基层干部以智慧与担当书写发展篇章。施甸县万兴乡长浪坝村党总支书记杨加继用三年时间,带领村民在黑猪产业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将“黑猪振兴梦”从蓝图变为现实。
施甸县万兴乡长浪坝村地处海拔1800-2300米的冷凉山区,云雾缭绕的山林间活跃着一群“生态明星”——保山黑猪。这一被《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收录的国家级保护品种,已有千年养殖历史。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保山黑猪耐粗饲、抗病强、肉质香的特性,使其成为云南省重点保护的“活态遗传资源”。
2019年杨加继上任时,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长浪坝村还是个“空壳村”,闲置牛场杂草丛生,村民仅零星养几头猪自给自足。如何盘活这些资源,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成了杨加继日思夜想的问题。经过充分调研论证,他最终选择发展黑猪产业,并于2021年5月成立了施甸县民豪农业综合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
“说干就干,我们先成立了施甸县民豪农业综合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259户农户加入了合作社。”杨加继介绍,“接着把村里闲置的牛场利用起来,申请项目资金进行改造,再用社员入股资金和公益项目资金引进了180头育肥猪和种猪。通过县畜牧局邀请云南农业大学科研人员驻场培训和指导。”
合作社采取“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防疫、统一购销”的运营模式,通过社员入股和项目资金发展黑猪养殖,为养殖户解决后顾之忧。目前全村已有259户农户加入合作社。
村民杨加碧和妻子张耀贤自去年5月开始为合作社代养母猪。夫妻俩每天都严格按照合作社的饲养标准精心照料。“去年5月我们代养了两头母猪,今年1月产崽8头,4月合作社回收。扣除饲料、疫苗等成本,净收入4100多元。下一步我们计划代养10多头母猪。”张耀贤说。
2021年12月,杨加继敏锐捕捉到腌腊市场机遇,成立施甸县幕盛食品有限公司,建成600平方米标准化加工车间。公司负责黑猪收购、屠宰加工、销售以及农产品检测认证、品牌建设等工作,有效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目前长浪坝村已形成“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
据统计,自2021年5月建厂至今,共出栏生猪252头(育肥猪132头、仔猪120头),产量24吨。其中7吨销往保山鲜肉店,其余加工成腌腊制品。目前已推出猪板油、火腿、五花腊肉、腊排骨、骨头鲊、香肠等8个产品,累计生产腌腊产品2.5吨。万兴乡长浪坝村的保山黑猪正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我做这件事情的目的,就是想让保山黑猪走出大山,成为长浪坝村的特色品牌,带动更多群众通过养殖增收。”杨加继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