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部门乡镇动态
【地质宝库】施甸:这里有一眼亿年的“海林檎”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20日 08:11 浏览:[] 作者:杨丽娟 杨林元 瞿柯楠 段茸茸 赵家东 来源: 施甸融媒体中心 打印

在施甸县何元乡竟然藏着“宝贝”——一亿年前的“海林檎”化石。如今,何元乡绵延的大山上,到处藏着5亿年前至2.5亿年前生物留下的痕迹。大山之上、小村路旁随处可见古生物化石。这些来自远古时代的化石成了村民的“宝贝”。

施甸县何元乡境内古生物化石资源种类繁多,珊瑚类、层孔虫类、腕足类、三叶虫类、笔石类、海百合类、头足类、腹足类、苔藓虫类等应有尽有。其中,海林檎类化石更是数量丰富、种类最多、保存最好,堪称研究地球早期生命保存和演化形式的天然博物馆。

何元乡莽王村村民罗佳荣家拥有20亩山地,山地中散落着许多外观奇特的石块。儿时,他听老人称这些石块为“土手雷”“石母鸡”“石柱子”。“这些名字是村民根据石块的外部形状而取名的,前几年,常有外人想用挖机挖掘化石,都被我果断拒绝。”罗佳荣说。

随着网络、应急广播、宣传图册等科普渠道的普及,大家都明白这些化石是何元人的“宝贝”。更多的人加入了保护“海林檎”的义务宣传中。

今年58岁的陈兴福,是莽王小学的一名教师。20世纪90年代末,他通过北京地质专家及科普类书籍,认识了家乡的古代生物海林檎。此后20多年,他在地方特色课程中,向从莽王小学走出的1500多名学生传授家乡化石知识,将“海林檎是家乡的‘宝贝’”这粒种子,深深埋进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长大后,他们成了守护家乡宝贝的“使者”。

何元乡大仆寨村村民徐永生,曾经从事木雕,2014年转行投身珊瑚玉化石加工。十年来,他加工的化石多达1.5万件。在他眼中,这些化石是大自然的馈赠,将其雕刻成工艺品,看着精美的成品,他满是成就感。何元乡的罗运江,是化石捐赠的热心人士。2022年9月,家乡筹建海林檎地质文化乡需修建石碑,他毫不犹豫捐赠112件化石。16年间,他还多次向腾冲珠宝学院等多家单位捐赠化石500余件,只为让更多人了解何元乡的化石,吸引游客与研学团队,带动家乡经济发展。

2022年10月24日,何元乡被正式公布为全国第二批挂牌筹建地质文化乡,成为云南首个获此殊荣之地。随之“海林檎”的“宝贝”效应也越来越明显。目前,已建设完成游客接待中心1个、公共停车场13个、公共卫生厕所12座,带动何元乡辖区内餐饮店11家、宾馆3家、便利店5家,县城辖区内涉及海林檎地质文化文创体验店6家,可日接待游客500余人。乡卫生院、村卫生室医疗条件不断提高,到何元乡旅游人数逐年上升,已开发地质旅游线路2条、研学旅游线路3条。

研学方面采用“校园+企业+研学”的方式,在施甸二中建设地质文化科普长廊,打造施甸青少年科普基地,开展线上线下科普讲座,让地质科普融入校园。在何元乡开设11个研学点,2022年以来,吸引了县内外20余批次2000余人次中小学生、地质大专院校师生及兴趣爱好者到何元乡开展地质科普研学、科研,游客从中学到了地质知识、实地体验了“寻宝”全过程,为下步更好发展地质研学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何元乡构建起地质遗迹保护、特色农产品产销、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融合的发展模式。《施甸县古生物科普图册》《杨善洲故里・海林檎之乡》等读物,让游客“有文可读”;地标性村落海林檎安置点、科普长廊、地质文化展厅等设施及特色文创产品,让游客“有物可见”;《大地讲堂——一眼亿年》等主题宣传片,让游客“有片可观”;峡谷风光、抗战遗址等景观,让游客“有景可赏”;蜜本南瓜宴、鲜红辣椒宴等农特产品和农家美食,让游客“有味可尝”。自2022年以来,何元乡接待地质文化游客约1.2万人,旅游总收入15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