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部门乡镇动态
施甸老麦:胡大娘的晨光豆坊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6日 08:32 浏览:[] 作者:杨义萍 来源: 施甸融媒体中心 打印

施甸老麦乡太和街的晨光刚漫过青砖缝,胡大娘的豆花儿摊就支起来了。红布棚“咔嗒”一声架在小桌旁,保温桶被她擦得锃亮,揭盖子的瞬间,蒸腾的热气裹着豆香,在晨雾里打了个旋儿,能把半条街的馋虫都勾出来。

做豆花儿的讲究,全藏在胡大娘凌晨六点的灶台上。头天泡透的黄豆吸足了水,圆滚滚像胖娃娃,倒进磨豆机,乳白的豆汁顺着磨槽淌进盆里,混着细碎豆皮儿,活像掺了月光的溪流。“我做豆花三十多年了,早先还用的石磨呢。”胡大娘笑着和我们闲聊,手上不停。刚榨出的豆汁得细细滤过,再复榨一遍,剩下的豆渣香得能直接拌糖吃。

大火烧开的豆汁“咕嘟”冒泡,轻轻撇去浮沫,火候一到,胡大娘便把豆汁舀进事先兑好石膏水的桶里,又迅速倒回保温桶——这是让石膏与豆汁充分融合的诀窍。“急不得,得让它们慢慢‘醒’着。”盖紧桶焖上半个时辰,豆汁就成了嫩生生的豆花儿,勺尖轻挑便颤巍巍晃如凝脂。

红糖浆是另一个秘诀。土红糖在砂锅里熬着,冒泡时泛着琥珀色的光,胡大娘用长柄勺轻轻搅拌,空气里飘着焦香的甜,糖浆沿着碗边淋下去,在豆花儿表面晕开,那香味就变得软乎乎的,缠在鼻尖不肯走。迫不及待舀起一勺放入口中,豆花在舌尖上“化”开的,细腻丝滑得如同在舌尖上跳舞,黄豆的香和糖浆的甜,瞬间弥漫整个口腔。甜豆花儿的妙处,全在这“嫩”和“甜”的分寸里了!

雨后清晨,街坊们踩着露水来赶集,大家围坐在被磨得发亮的木桌旁,吃一碗热乎乎甜丝丝的豆花,聊着家常,从舌尖暖到心口。吃完豆花儿,在胡大娘的豆花儿摊里带点晶莹剔透的凉虾和白嫩嫩的豆腐回家,天热了吃一碗凉虾,从喉咙凉到心口,比冰棒还解腻,白嫩嫩的豆腐更不必说,炒青菜、做豆腐羹,滑嫩得能顺着喉咙往下溜。

日头爬到树顶时,保温桶渐渐空了,木桌旁的谈笑声渐渐淡了。胡大娘收拾着摊子,勺子刮过桶底的“沙沙”声,像在和这碗清晨的甜告别。老街坊们挥着手:“想吃又得等到下个街天啦。”这碗甜豆花儿,哪是简单的吃食?是石磨转出来的晨光,是红糖熬出来的暖,是太和街藏在烟火里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