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在蚕室里忙活,能挣100多块,还不耽误照顾家里,这日子踏实!”施甸县由旺镇永福村沟的村民李大姐,正熟练地分拣着蚕蛹,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而李大姐这份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的工作,得益于当地一位退役军人——杨正钦。
时光回溯到1990年,杨正钦告别了挥洒热血的军营,回到了家乡。即便身份转变,但军人骨子里那股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敢闯敢试的拼搏劲头,始终深深烙印在他身上。
2006年,杨正钦敏锐地捕捉到永福村得天独厚的种桑养蚕条件,这里不仅有着深厚的种桑养蚕基础,养蚕户更是众多。于是,他果断将目光聚焦于小蚕育种领域。当时,一切都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但他怀揣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坚定决心,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始了创业征程。
在创业初期,千头万绪,搭建蚕室、钻研育种技术、开拓销售渠道,每一项工作都需要他亲力亲为。白天,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蚕室中,密切观察蚕宝宝的生长变化,每一个细微的举动都不放过;夜晚,他挑灯夜战,查阅大量资料,遇到棘手问题,便虚心向专家请教。这股迎难而上、绝不退缩的精神,恰似他在部队执行任务时一般,一旦认准目标,就会全力以赴,绝不轻易放弃。
就这样,凭借着这份执着与坚持,杨正钦的小蚕育种规模逐渐壮大。从最初的小打小闹,逐步发展到如今,已稳定实现年产16000张左右蚕种的可观规模。
然而,杨正钦心中所想的远不止是个人致富。“自己富了不算富,带着乡亲们一起干才像样。”这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朴实话语。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他特意为村里的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工作机会。从蚕室消毒、削蚕包到蚕蛹分拣,各个环节都能看到乡亲们忙碌的身影。如今,他的育种产业年用工量超过100人,每人每天100多元的务工收入,让众多村民无需背井离乡,在家门口就能增加收入,过上更加安稳富足的生活。
从曾经的军营到如今的蚕室,虽然岗位发生了变化,但杨正钦作为军人的担当从未改变。他以自身的创业实践有力地证明,退伍并非人生的终点,而是换了一个战场继续发光发热。在这看似平凡的蚕室里,他不仅成功培育出优质蚕种,更在乡亲们心中种下了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用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退伍不褪色”的军人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