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春年少到鬓角微白,退伍军人出身的辅警杨绍云,23年如一日扎根基层,用忠诚与担当诠释着“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的军人本色。
脱下军装,初心不改,他选择扎根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2002年,杨绍云怀揣“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告别军营,转身披上藏蓝色的辅警制服。从“橄榄绿”到“藏青蓝”,变的是衣衫颜色,那颗守护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滚烫如初。
初心不改,非凡坚守
清晨的派出所,总能看到杨绍云忙碌的身影。他坚持早睡早起,不是拿着扫帚清扫院落,就是细致擦拭接待室和调解室的桌椅杯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些地方始终窗明几净、整洁有序。23年如一日的坚守,这份近乎执拗的认真,映射出他对岗位的无限热爱与敬畏。
他是同事口中的“活地图”——辖区大街小巷、村寨人家,皆熟稔于心;更是所里的“百事通”——政策法规、风土人情,问到他总能得到条理分明的解答。凭借这份坚韧与付出,他先后荣获3次“先进个人”、6次“优秀辅警”称号,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非凡的责任担当。
情系“家人”,爱暖百家
在特殊群体服务管理工作中,杨绍云始终带着“同理心”做事。辖区孤寡老人、残障人士、精神障碍患者,在他心中都是“家人”。他定期走访独居老人,嘘寒问暖,顺手修好不亮的灯、漏水的水龙头;深入精神障碍患者家庭,耐心倾听家属忧虑,细致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对社区矫正和刑满释放人员,创新采用“谈心+帮扶”模式,用真诚融化隔阂,联合社区多方奔走,成功为3人协调落实就业岗位,助力他们重新回归社会。
近三年来,他累计服务特殊群体200余人次。每一次走访、每一次援手,都如涓涓细流汇聚成爱的桥梁,让“特殊群体”真切感受到社会的温度与不抛弃、不放弃的关怀。
善解千结,巧化干戈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关键是要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这是杨绍云的调解心得。面对各类矛盾纠纷,他总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擅长用“拉家常”方式切入找准症结,再以法律、道理与人情世故相融合,寻求化解之道。
去年,红谷村一对夫妻因琐事频繁争吵,险些离婚。杨绍云多次主动上门,时而蹲在地头听他们倾诉家长里短,时而帮他们分析利弊、寻找解决路径。他从家庭情感角度疏导,不让夫妻俩心里“留疙瘩”。最终,夫妻俩冰释前嫌。当事人感慨:“多亏老五(杨绍云)一趟趟地跑,一遍遍地劝,耐心开导,不然我们这个家真就散了。”
23年来,他参与调解山林土地、婚恋、经济债务等各类矛盾纠纷500余起,成功率高达95%。这位群众心中最信赖的“和事佬”,用智慧和真情,将无数干戈化为玉帛。
从青春飞扬到两鬓染霜,杨绍云将人生最宝贵的青春,毫无保留地倾注在脚下这片深爱的土地。他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诚化解矛盾,用坚守诠释担当。他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一抹温暖而坚韧的“微光源”,更是千千万万辅警群体的缩影——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日复一日的平凡付出,铸就守护一方平安的不凡功勋,让那身藏蓝色警服,在服务人民的永恒事业中,始终闪耀着朴实而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