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施甸县万兴乡,总能看到一个白大褂沾着泥土的身影——卫生院院长蒋越花。自2023年调任至万兴工作以来,两年时间里,她从一名医生成长为群众口中的“三味院长”:以管理有方重塑基层医疗,用传医有道复兴中医药文化,凭救治有情守护万家灯火。

第一味:管理有方“小院长”的治院智慧
2019年,万兴卫生院完成规范化建设。蒋院长刚到万兴工作时,就被眼前明亮整洁的办公大楼深深吸引。但熟悉情况后她慢慢发现,相比硬件条件,院内的医疗水平与之形成严重反差:全乡病人流失严重,患者就医体验差,群众口碑不佳。为此,蒋院长暗暗下定决心:“好的卫生院不是靠大楼,而是靠群众进门时的笑脸,一定要把全院的医疗服务水平提上来。”
自此,蒋院长从抓好院内管理和服务入手。一是办好医疗行业民生实事,建立导医台、提升服务能力、改善就医环境;二是完善科室设置和设备配备,加强人才培养,提升服务效能;三是推动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创建省级基层标准化慢病诊疗专科项目和呼吸系统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与能力建设项目,完成辖区4个村卫生室服务能力达标创建工作,以及牛汪塘村卫生室、长浪坝村卫生室中医阁建设;四是做细做实基本公共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医防融合,实现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有机结合,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五是统筹推进“三医联动”,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六是开展健康服务活动,增强居民的健康管理能力,组织健康讲座、义诊等活动7场,惠及群众700多人次。在蒋院长的带领下,两年内,万兴群众的健康意识及对卫生院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第二味:传医有道中药香里的文化守望
2001年至2004年,蒋越花在保山卫生学校中医专业学习,自此开启了她的中医生涯。从医21年,精进中医医术一直是蒋院长的坚守。无论卫生院的管理工作多忙,把脉问诊依然是她的日常,不少患者从施甸县城乃至龙陵等地慕名而来,经蒋院长“望、闻、问、切”后抓药治疗,通过中医养生疗法逐渐好转。
面对当下多数群众“信西医、弃中医”的现象,蒋院长坚持推广中医文化。她常说:“金银花不值钱,但乡亲们的健康值千金。”为此,她聚焦基层中医文化传承,一方面加强基层医护人员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组织村医及院内医护人员开展业务培训12期,培训315人次,在全院推广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不断传承中医智慧;另一方面通过组织中医药文化月、中医药文化惠民义诊等活动,将中医药文化送进村里、机关、学校,为群众免费开展中医体质辨识、针灸、推拿等特色诊疗,介绍中医药历史、养生知识,普及常见药材功效,为老年人熬制清热解毒的中药,发放防蚊、安神助眠“香包”,服务群众达500人次。
在万兴的这两年,蒋院长让中医药文化魅力走进千家万户,卫生院中医诊疗达39510人次、中医非药物疗法诊疗7078人次、中药饮片处方3277张、中医诊疗收入160.54万元。结合创建省级基层中医康复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卫生院和蒋院长将全面提升中医馆综合服务能力,让万兴群众就近获得优质的中医药和康复医疗服务。
第三味:救治有情永不熄灭的急诊灯
蒋院长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张载“横渠四句”的书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始终是她的从医担当。
2025年3月的一天,蒋院长和乡医保办工作人员在牛汪塘村白沙水小组下乡入户,了解群众近期的就医体验。这时,她接到村医电话:“白沙水小组的一名重症精神病孕妇,15分钟前在家产下一名婴儿,现在胎盘还未脱落,产妇面临大出血风险。”接到电话后,蒋院长立刻组织同行的工作人员赶往产妇家中救治。但由于地势原因,救护车无法开到产妇家,只能停在坡下,她便拎起急救箱徒步走到产妇家中,对产妇和婴儿开展紧急救护。在确认二人无生命危险后,她立即和医护人员将产妇和婴儿转运到坡下的救护车上,送往县妇幼保健院。因送医及时,产妇和婴儿均无大碍。“她抱着我的孩子时,白大褂上还沾着泥土。”村民杨某某至今难忘。
对群众来说,她的手机号就是山沟里的120;对蒋院长来说,每一个病人都是一份责任,每一次努力的瞬间,都是对未来无限美好的承诺。
“管理是冷的,药方是苦的,但人心是热的。”在蒋院长的年度工作总结扉页,这句话下方压着一片风干的当归——这味中药,恰似她对这片土地“应当归来”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