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太平镇椅子山村,100余亩鲜藠头迎来丰收季。田间地头采收繁忙,村民们正忙着将这饱满洁白的藠头销往市场,靠着这一传统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在田间地头,饱满的藠头从泥土中被翻出,像一串串洁白的珍珠簇拥在翠绿的茎叶间;村口溪边,清水冲刷着刚采收的藠头,泛起细密的泡沫,与村民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鲜活的丰收图景。
藠头,这种形似葱蒜却独具风味的蔬菜,在椅子山村有着数百年种植历史。它的鳞茎圆润饱满,外皮薄如蝉翼,剥开后内里洁白如玉,带着自然的莹润光泽;凑近闻,一股清冽的辛香混合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既没有大蒜的浓烈刺激,也不似小葱的清淡,而是多了几分温润的醇厚。成熟的藠头个头足有乒乓球大小,捏在手里沉甸甸的,切开后肉质肥厚紧实,断面光滑无丝,生吃脆嫩无渣,带着微辣回甘,用来腌渍或清炒,更是鲜香四溢,是餐桌上难得的时令鲜品。
村民杨正团一边用小锄轻轻刨开泥土,一边指着刚挖出的藠头说。只见一颗颗藠头带着湿润的泥团,茎叶翠绿挺拔,鳞茎在阳光下泛着白光。集市前一天,他和家人就忙着采收:他在田垄间小心挖取,避免损伤饱满的鳞茎;妻子则在一旁麻利地剪掉枯黄的须根和过长的茎叶,留下带着短截绿茎的洁白鳞茎,装筐后抬到溪边清洗。清水流过,原本带着泥色的藠头渐渐显露出雪般的白,在竹筐里堆成小山,格外惹人喜爱。
“我们村祖祖辈辈种藠头,土质、气候都适合,种出来的藠头又白又胖,大家都爱买爱吃。”太平镇椅子山村村民杨正团说。
“我们村种藠头历史悠久,今年雨水好,结出的藠头个个饱满,现在市场价能卖到3元多一斤,每亩收入能超6000元。”太平镇椅子山村民委员杨洪勋说。
下一步,太平镇椅子山村将继续发展好藠头产业,切实鼓足村民的钱袋子。这一颗颗晶莹的藠头,不仅承载着村民的丰收喜悦,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