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施甸县姚关镇将台山南麓、黑龙河畔,有一所承载着400余年历史的学校——姚关镇中心小学。2024年2月搬迁新址后,这所占地97.21亩、拥有40个教学班、1721名学生的校园,正以党建为引领,书写着“有爱教育”的生动篇章。

走进校园,规整的教学楼与活泼的操场相映成趣。全校1721名学生中,寄宿生达1345人,占比78%。针对寄宿生长期远离父母,易产生孤独焦虑情绪、影响学习的问题,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将关爱寄宿生身心健康作为核心使命,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护航学生成长。2017年8月成立的学校党支部,带着36名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将关爱寄宿生身心健康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
“我们始终觉得,党支部就是要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扎根。我们学校寄宿生比较多,我们将‘爱’作为教育的底色,让孩子们能够在校园里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施甸县姚关镇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苏开梅说。
如何让“爱”落地?党支部从思想源头发力。定期组织党的教育方针专题学习,开展“师德师风”讲座和“我的教育故事”分享会,推荐《我这样做老师》等经典书籍……一系列活动让教师们筑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
党支部秉持“榜样育人” 理念,双轨并行,打造师资队伍,每学年评选的“仁爱教师”成为身边的标杆;举报信箱等监督机制扎紧师德师风“篱笆”。通过双向发力,让“有爱”成了教师群体的鲜明标签。学校还让教师定期与学生谈心,及时化解成长困惑;家长课堂、家访搭起家校沟通桥;教师互助平台促进经验共享,让“爱”的传递有了坚实支撑。
“每当看到同事们用心关爱学生的样子,我也深受感染。现在和学生谈心、帮他们解决难题,已经成为我每天的习惯。”施甸县姚关镇中心小学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李迪说。
在“五育并举”指引下,校园里的“爱”更具智慧。“一对一”谈心发现学生特长,校园文化墙、兴趣组成了展示舞台;每周班会的“闪光时刻”,让解出数学题、主动帮同学等小事都能收获掌声。
“我以前胆子小,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老师的鼓励下,现在我敢在全班同学面前讲故事了,特别开心!”施甸县姚关镇中心小学六(3)班学生祁诺芸说。
在姚关镇中心小学,学科知识在“爱” 的引导下充满活力。科学户外探索、诗词竞赛、“校园规划” 任务及非遗校本课程,让学生感受知识力量。专业心理教师与 “一对 N” 帮扶机制助力亲子沟通,多元活动培养学生自信。
这份“爱” 还延伸到爱国精神培育,通过了解邓子龙、杨善洲、桂海潮等事迹,厚植学生 “爱国”“爱民”“爱学” 情怀。从锻造 “有爱” 队伍到 “会爱” 方法,再到培养 “懂爱” 学生,学校以党建为笔绘就美好教育画卷,让 “有爱教育” 助力少年向阳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