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部门乡镇动态
保山昆钢嘉华水泥:产改“软实力”筑牢发展“硬根基”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4日 15:41 浏览:[] 作者:杨丽娟 丁玉莹 吴丹 苏绍章 刘瑛丽 来源: 施甸融媒体中心 打印

在保山昆钢嘉华水泥建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袋袋印有“西麟”品牌的水泥整齐下线,即将奔赴各地基建现场。支撑这份稳定产能与优质品质的,是企业背后一支“有理想、懂技术、敢担当”的产业工人队伍。近年来,该公司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核心抓手,从政治保障、制度完善、素质提升、权益维护四大维度持续发力,成功将产改“软实力”转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匠心筑梦:技术工人成长为发展“领头雁”

在保山昆钢嘉华,产业工人的成长轨迹清晰可见,熟料分厂工艺工程师赵仕锟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19年间,他从基层现场巡检工起步,逐步成长为中控操作员,如今已成为企业工艺管理领域的核心带头人。凭借对技术的执着钻研,他先后斩获云南省第一届“云岭技能大师”、省“五一劳动奖章”、建材行业水泥熟料煅烧工“银牌窑操能手”等多项荣誉。

“最骄傲的是通过技术改造,让设备效能和生产指标实现质的飞跃。”赵仕锟提及成果时如数家珍,“我们针对现场设备实施系列技改后,生料磨机台时产量从每小时245吨提升至339吨,一线窑台时产量从每小时150吨增至185吨,吨熟料发电量更是从15.6千瓦时/吨跃升至32.59千瓦时/吨,真正实现了降本增效。”

同样在岗位上深耕多年的,还有品质管理部控制员李亚运。12年来,她扎根水泥质量控制与检测领域,从熟悉原燃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的全流程检验,到精通各类检测标准与管理程序,逐渐成长为质量检测领域的技术带头人。

“传统手工检测不仅耗时久,还可能因人为操作影响数据准确性。”李亚运介绍,她主导的技术革新项目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团队通过反复试验,将水泥关键指标检测全面升级为仪器自动化检测。以三氧化硫检测为例,耗时从10分钟压缩至1分钟;熟料化学成分检测则从2小时缩短至3分钟。“效率提升的同时,实时数据能更精准地为生产工艺调整提供支撑,产品质量稳定性也得到了显著保障。”

机制赋能:“3M+2T”激活团队创新活力

赵仕锟、李亚运的成长,离不开企业为产业工人搭建的成长平台。近年来,保山昆钢嘉华以“创新驱动发展”为理念,一方面组建创新工作室,汇聚工艺、机械、电气、质量、安全环保5个专业的11名核心人才,目前已拥有2项实用新型专利;另一方面借“3M(现场管理、设备管理、人员管理)+2T(全员培训、班组长培训)”建设契机,通过闭环培训、技能竞赛等形式,激发全员创新思维。

自2016年以来,创新工作室已实施技改项目50余项,开展各类培训60余次,覆盖职工700余人次。“‘3M+2T’建设和TWI班组长认证推进后,团队氛围更融洽了,大家参与问题解决的积极性也更高了。”水泥分厂制成工段主任杨自然深有感触,去年工段团队自主完成多项技改与现场美化亮化工作,“参与解决问题的人越多,团队的问题就越少。如今我们已连续7年保持轻微伤以上事故为0的记录,各项经济指标更是连续6年稳步增长。”

党建领航+ 权益保障:凝聚职工 “向心力”

在推进产改的过程中,保山昆钢嘉华始终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发展技术能手入党、开展党员“登高计划”、组建党员突击队等举措,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产业工人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保障职工权益是企业留住人才的核心,也是激发职工干劲的关键。”公司党总支书记、工会主席陈俊伟表示,企业一方面通过工资集体协商、技能人才待遇倾斜等机制,让职工收入与技能水平直接挂钩;另一方面健全党建引领助力生产经营,将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等刚性需求落到实处。同时通过“云岭技能大师”“技术带头人”“五一劳动奖”“劳模”评选等荣誉激励,不断增强职工的职业荣誉感。  

此外,企业还着力打造“家文化”:建设省级职工书屋、9个职工小家,常态化开展“夏送清凉”“大病救助”等暖心活动,用“家”的温暖凝聚人心。如今,保山昆钢嘉华的职工参与技术创新的热情持续高涨,未来企业将继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把“软实力”炼得更硬、把“主力军”建得更强,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持久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