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乎国计民生的粮食安全战略中,一粒种子,关系着国家命脉,也连接着百姓生活。作为“滇西粮仓”的重要组成部分,水长乡用行动诠释了何为“国之大者”,将对国家粮食安全与种业安全的深切情怀,凝结在一粒粒珍贵的科研材料、水稻母本中。
缘起:一粒“稻母”的科学选择
2009年,湖南农业大学陈立云教授利用《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基地计算机选择系统》,对国家气象局740个气象站点50年的气象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施甸县水长乡繁殖的成功概率以83.34%居全国第一,由此筛选出水长是全国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育的最佳基地。这一科学论断,开启了水长乡与“稻母”结缘的序幕。
自2010年试繁以来,这里不断创造历史:亲本繁殖亩产高达400至500公斤,纯度稳定在99.8%以上,发芽率超过85%。如今,水长乡提供的两用核不育系杂交水稻母本已占全国用量的35%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稻母之乡”。
突破:屡创新高的产量奇迹
2010年,湖南农业大学在水长乡平场子村种植54亩C815S进行验证,获得成功,亩产达562.5公斤,首破世界纪录。
2011年,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农科院等8家科研单位和企业到水长乡开展不育系繁育工作:在水长水库脚验收的86亩C815S,平均亩产达526公斤;在水长后洼(东村路口对面至鱼洞水库尾段)的112亩Y58S,平均亩产518公斤、最高亩产743.8公斤,再次刷新该领域世界纪录。
2018年,由保山市农业农村局主持验收,水长乡中心小学门口至张家村、李家村一带的百亩连片繁育田,平均亩产643.4公斤,较其他繁育基地产量高3至5倍。
这些数字背后,是水长乡独特地理气候条件的完美印证,也是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认可:从院士题字到国家级基地
2016年,袁隆平院士团队培育的“超优千号”超级稻取得成功,其母本就源自水长乡。2017年,袁隆平院士亲笔题写“云南施甸·中国杂交水稻最佳繁育基地”,这是对水长贡献的最高认可。
2019年,施甸县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专家一致认定,水长乡是全国“两系法杂交水稻”最理想的繁育基地。
贡献:科研与人才的双重赋能
水长基地作为国家级杂交水稻育种与繁育核心区,其贡献主要体现在科研平台搭建、规模化制种与本土人才培养三大方面。
科研平台搭建: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隆平高科等16家单位在此建立科研基地,规划面积560亩,实际使用430亩。基地每年收集并利用6万多份科研材料,系统开展育种创新、低温耐性鉴定、病害抗性筛选与不育系优选等工作。依托“夏季在水长、冬季在海南”的南北协作模式,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选育周期从原来的8至10年缩短至4至5年,效率提升一倍,为我国种源自主可控提供重要支撑。
在繁育推广方面:2025年,隆平高科、湖南金健种业等7家知名企业在此开展两用核不育系亲本繁殖,面积达1100亩。目前水长乡所供种子已占全国需求量的35%以上,成为全国两系杂交水稻种源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本土人才培养与增收带动方面:水长乡涌现出全国丰收奖获得者杨希华、“最美农技员”徐光等一批扎根乡村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基地+示范户+农户”模式,累计培养科技示范户200户,吸纳剩余劳动力300余人,实现户均年增收1万元。值得一提的是,9户规模化繁殖大户中,有6户为共产党员致富带头人,展现出党建引领在乡村振兴中的示范作用。
一粒种子,一片热土。水长正以“稻”为笔,书写绿色、生态、优质、高效协同发展的产业答卷。这条越走越稳的“稻”路,不仅连向产业振兴的远方,更扎根于厚重的家国情怀。我们坚信,从水长走出去的每一粒“金种子”,都将为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注入坚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