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施甸县的乡村大地上,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她从15岁外出务工的青涩少女,成长为带动百余人增收的合作社理事长;从摆摊叫卖的小生意人,蜕变为乡村振兴中的“领头雁”,她就是施甸县甸阳镇村民段海燕。她用二十余年创业韧劲蹚出致富路,以“先富带后富”的担当温暖乡邻,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共产党员的初心答卷。
段海燕,自15岁起,从做苦力、销售茶叶、经营蛋糕店、制作灯笼到研发养生香,创业之路几经曲折。凭借勤恳经营与乐善好施的品格,她先后荣获优秀共产党员、施甸县教育扶贫优秀个人、保山市 “一兵三户四村” 先进个人等荣誉。
1993年,为改善家庭经济状况,15岁的段海燕前往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务工,在芒市造纸厂为工人做饭,月薪90元,年收入仅1000余元。她每天要为20多人准备一日三餐,这份工作一干就是三年。“无商不富”是她从小听长辈常说的话,想到三年务工收入微薄,她决心转行经商。1997年,她辞去煮饭工作,尝试茶叶买卖,因利润微薄转而经营蛋糕店、餐馆等。几番尝试近十年,收入始终未达预期。
屡次调整方向,她未曾气馁沮丧,反而练就了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也磨砺出吃苦耐劳的品格,在商海中逐渐站稳脚跟。2008年,经过市场调研,她发现香烛、灯笼等物资在节庆、民俗活动期间需求旺盛。联想到20世纪70年代爷爷曾从事香烛制作,家中有相关技艺传承,她结合本地实际,开始研发无烟香与环保香加工。或许得益于爷爷积累的人脉,周边村寨及外乡镇的零售商纷纷上门批发,经济效益日渐提升。2015年,她新增灯笼加工业务,销量同样可观。
随着产品销路拓宽,稳定生产力量成为关键。彼时脱贫攻坚深入推进,以合作社引领产业发展、带动农户增收的发展方向逐渐明晰。2016年,段海燕顺应政策导向,带领社区16户困难群众成立施甸善益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总投资达500万元,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吸纳正式员工60余人,2019年总收入突破600万元。为进一步发挥其联农带农作用,仁和镇党委、政府主动协调20万元沪滇协作资金,在原施甸县保场中学旧址搭建简易大棚,租赁给合作社用于开办扶贫车间,让当地半劳力实现就近务工增收。
“希望帮助更多人”,这是段海燕2015年入党时的初心。多年来,她在教育事业、村委会绿化建设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特殊时期,始终慷慨解囊。脱贫攻坚期间,她先后向仁和镇交邑村、菠萝社区、瓦房社区等捐赠绿化树;为施甸县大楼中学、施甸县万兴中学、施甸县特殊教育学校等校园绿化捐赠树木,总价值近100万元;还向仁和镇三星小学、土官小学等捐资,助力学子圆梦。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口罩、药品等防疫物资紧缺。作为施甸县善益工艺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段海燕,向县红十字会捐款2万元,支援本地疫情防控。
事业有成后,段海燕参加镇上教育宣讲会十余次,用自身创业经历激励群众树立信心,更以实际行动带动增收。2016 年成立时吸纳16户困难群众,随后业务扩张增至168户;二是原材料收购带动,如向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一村民收购野生艾叶、箬竹叶,该村民放羊时顺带采摘,每年可额外增收1.5万余元;三是分散加工带动,为腿脚不便或需利用早晚时间务工者提供便利,可将半成品或材料领回家加工,按件计酬。目前合作社各类工人共100余人,每年支付工资达350多万元。
近年来,科技发展推动直播带货崛起,传统销售模式面临挑战。对此,段海燕勇于应变,积极学习视频拍摄、剪辑等技能,力争将养生香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从灶台边的打工妹到产业链上的带头人,段海燕的故事里,有不甘平庸的闯劲,有扎根乡土的坚守,更有共产党员“一枝独秀不是春”的情怀。如今,她带着乡亲们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继续前行。那一缕缕养生香的芬芳里,不仅飘着匠心,更飘着百余户家庭对好日子的向往;那直播间里的新尝试中,既有对传统手艺的传承,更有对共同富裕的执着。段海燕用实干证明:乡村振兴的路上,每个敢闯敢拼、心怀乡邻的人,都能成为照亮一方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