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施甸县仁和镇茨菇村骑马箐组的古树浓荫下,有一个家族以75年光阴,一代代书写“参军报国”的篇章。自1950年起,这个家族三代人先后有6人应征入伍,让“保家卫国”成为家族最鲜明的印记。
“参军从不是口号,是刻在骨子里的传承。”今秋刚应征入伍的杨锦辉话语坚定,他昂首挺胸,双拳紧握。在他眼中,身上的新军装与胸前佩戴的红花格外耀眼——他即将踏着父亲的足迹,追随堂爷爷、大爷爷、堂伯与堂哥的脚步走进军营。那攥紧的拳头里,仿佛握着家族报国的接力棒,而他接过的,正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让‘杨家参军报国’的名字,在我们这代依旧响亮。”杨锦辉说。
回忆起20多年前的军旅时光,杨锦辉的父亲杨贵荣语气里满是自豪:“2001年穿上军装那天,我就知道,军旅时光将是我一辈子的宝贵财富。军营教会我的,不仅是纪律与担当,更是‘家国’二字的千钧重量。训练再苦,一想到能为国家站好岗,就觉得值。现在儿子也走了这条路,我打心底里骄傲——这传统没断!”
“我虽然未直接参军,但我的两个哥哥都去了,家人去保家卫国,就是做了最对的事。只要家里还有人愿意去,我就一直支持——这是咱们家的本分!”杨锦辉的爷爷杨林朝自豪地说。当年,为了支撑起这个家,杨林朝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心甘情愿守着家乡的土地,让哥哥能放心为国效力。
说起杨家的军旅故事,始于杨林朝的堂哥杨大志。1950年,他率先披上戎装,在军营中坚守至1958年,用忠诚为家族的军旅传统播下第一颗种子。如今他虽已逝世,但他的选择,成为了家族后辈追随的起点。
家族的军旅生涯中,接下来便是杨林朝的亲大哥杨大荣,也就是杨锦辉的大爷爷,他是家族当之无愧的标杆。1958年,他从德宏州瑞丽市红七连入伍,开启了军营生涯,此后数十年深耕国防事业直至退休。每一次职务的变迁,都是一份责任的加码,他的履历,是杨家“报国”二字最有力的证明。
而杨锦辉的从军选择,早已在家族榜样的浸润中注定——儿时听着大爷爷杨大荣的峥嵘岁月,看着父亲杨贵荣叠得方方正正的军装,再加上家族里的军人身影,“穿上军装、保家卫国”的信念早早在他心底扎根,使他成为家族红色传承的新一代接力者。
75载岁月流转,茨菇村的古树愈发葱郁;三代人初心不改,杨家的报国魂始终滚烫。这户普通人家的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却用一脉相承的选择,诠释了“家国”二字最朴素的重量,也让红色传承在时光里愈发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