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部门乡镇动态
仁和镇丛杆村:跨千年沧海桑田 观“医食住行”四变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5日 08:15 浏览:[] 作者:朱江华 来源: 施甸融媒体中心 打印

丛杆村位于施甸县仁和镇,平均海拔2160米。和众多中国乡村一样,这里原本是集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为一体的典型山村,但因种种因素,长期深陷贫困泥沼。曾经,简陋破旧的房屋、满是泥泞的道路、落后的教育条件以及艰苦的生活环境,便是这个村庄的真实模样。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为丛杆村带来了希望之光。经过不懈努力,这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成功实现华丽转身。如今,绿色种植屡传捷报,生态养殖开拓出致富新路径,稳定务工也为村民增收筑牢根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在这里逐步铺展。

从“看病难”到“村中治”

多年前,村医首次踏入丛杆村时,面临的是极为艰苦的医疗条件。当时的卫生室面积仅30平方米,药房、治疗区域以及值班处全都挤在一处狭小空间。而且,整个村子只有这一名医生,只能日夜坚守岗位,独自应对周边村民的各类病痛。卫生室由于年久失修,每逢下雨天便四处漏水,常常出现一边接雨水一边为村民诊治的窘迫场景。

而现在,一座建筑面积达161.2平方米的标准化村级卫生室拔地而起。卫生室内部设置了独立的诊断室、治疗室、公共卫生室以及药房,并配备了齐全的基本医疗设备。同时,还有两名持证乡村医生在这里共同守护村民的健康。通过“三个一批”建立起详细的登记台账,实行动态分类管理,真正做到了让村民“小病不出村、大病有序转”,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就医条件。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

丛杆村充分利用自身优越的地理条件与丰富的资源禀赋,科学合理地谋划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与生态养殖。目前,已成功推动种植长寿豆、花椒、酸木瓜等经济作物800余亩,每年生猪出栏量达2000余头、肉牛220余头、山羊1500余只、土鸡数千羽,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村民的餐桌也日益丰富起来,曾经作为主食的苞谷饭和凉拌蕨菜渐渐成为回忆,取而代之的是农家肥种植的农作物、原生态养殖的鲜嫩畜禽。日常一碗营养丰富的重楼炖鸡,年节时一席热热闹闹的“杀猪饭”,香味飘散,满是浓浓的乡情与年味。此外,村里还建设了8个蓄水池,安装了5套净化设备,并安排了专职人员进行管护,清澈甘甜的山泉水被引入了家家户户。农村供水保障“三个责任”和“三项制度”得到全面落实,曾经困扰村民的“吃水难”问题,早已成为历史。

从“居有陋”到“住且安”

如今走进丛杆村,映入眼帘的是高耸坚固的小楼,整洁美丽的庭院中花木相互映衬,宽阔的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每一处景色都彰显着党的政策带来的福祉。村民彻底告别了人畜混居的状况,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近几年,丛杆村实施了一系列住房改善工程,实现了全村住房安全保障的全面覆盖。同时,公共服务设施也在不断完善,新建了1个党员活动室和1个村民小组活动室,为群众议事和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提供了场所;实施了丛杆小学综合楼等3个教育项目,有力地推动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厕所革命”让千家万户受益,全村新建卫生厕所195座,整村推进率达到98%,彻底告别了“一个土坑两块板”的简陋如厕环境。人居环境也在持续提升,村里配置了1辆垃圾清运车和32个垃圾桶,生活垃圾收运设施覆盖了所有自然村,做到了日产日清。现在,被群山环抱的丛杆村,屋舍整齐、道路洁净、邻里和谐,宛如一幅生态宜居的秀美画卷。

从“行路阻”到“大道通”

曾经,通往外界的道路崎岖难行,村民出行极为不便。但如今,通往镇政府的三条主干道已全部完成硬化,危险路段都安装了安全防护设施,极大地提升了出行的安全性。村内道路实现了7.2公里的硬化,修筑挡墙3960立方米,铺设涵管331米,新建桥梁12平方米,还安装了53盏太阳能路灯,实现了道路的“硬化、亮化、绿化”三重目标。过去狭窄难走的山路,如今已变成宽阔平坦的大道;曾经满是泥土的小径,也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每当夜幕降临,路灯照亮整个村庄,曾经寂静冷清的山村如今变得温暖而明亮。祖祖辈辈困扰的轿车进不了村、“摩托挑头提龙头”的交通困境已彻底成为历史,山高路远、出行不便的时代终于画上了句号。

丛杆村的巨大变化,是党和国家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政策的生动体现,更是广大群众听党话、跟党走,齐心协力奋斗的有力证明。展望未来,丛杆村将继续沿着乡村振兴的道路稳步前行,努力书写更加美好的生活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