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施甸县万兴乡牛汪塘村岩子脚自然村的山坳间暖意融融。
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一条新修的三面光水渠如银带般缠绕山腰,清澈的山泉水顺着2.5公里长的沟渠潺潺流淌,泛起粼粼波光;沟渠末端,30个蓝白相间的蓄水池错落分布,如同镶嵌在田野间的“大水缸”,再通过密布田间的10公里管网,将水源精准输送到每一块耕地。

田畴之间,连片的荷包豆藤蔓爬满支架,饱满的豆荚垂落枝头;大扁豆、西红柿缀满枝头,色泽鲜亮。农户们挎着竹篮穿梭其间,指尖麻利地采摘、分拣、装箱,满载新鲜蔬菜的三轮车穿梭在田埂上,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过去可不是这样!山凹里的‘大龙水’常年从深沟白白流走,我们却只能干着急。村里人畜饮水要靠人背马驮,地里的庄稼更是典型的‘雷响田’,天旱就减产,雨大就涝渍。”正在豆田里忙着采摘的村民李学金直起腰,擦了擦额头的汗珠,语气里满是感慨,“你看现在,沟修好了,水池建起来了,打开水龙头就有水,地里的灌溉管随时能出水,我们再也不用为水发愁了!就说这荷包豆,今年亩产比去年翻了一番还多,收入眼看着往上涨。”
这股曾经让村民们惋惜的“遗憾之水”,如今已成为滋润这片土地的“希望之水”。转机始于去年底——在村“两委”的多方奔走协调下,岩子脚自然村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启动实施重点水利提升工程。施工队顶着烈日、冒着风雨,历时三个多月奋战,从老龙汪至麻栗窝修建起2.5公里三面支砌排水大沟,配套建设30个总容量达1.2万立方米的蓄水池,同时铺设10公里输水管道,构建起一张“引、蓄、输、用”一体化的田间水网。工程建成后,不仅彻底解决了全村543人的安全饮水难题,更让1500亩干旱土地实现了稳定灌溉。
水利命脉一通,产业发展全盘皆活。以往因干旱缺水只能种植玉米、荞麦等低效作物的土地,如今摇身变成了水肥一体、随时可耕的高产田、增收田。村“两委”趁热打铁,邀请农业技术人员进村指导,引导村民转型发展高附加值的蔬菜产业。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统一引进优良品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市场销售,荷包豆、大扁豆、西红柿等经济作物的规模化种植面积从最初的200亩扩大到如今的800多亩,亩产值从过去的不足2000元跃升至8000元以上,实现了“水到渠成、产业增收”的良性循环。
“水来了,机会就来了,我们的好日子也跟着来了!”村民杨彩珍一边将分拣好的西红柿装箱,一边笑着说,“以前出门打工顾不上家,现在在家门口种蔬菜,一年能挣四五万,还能照顾老人孩子,这都是托了水利工程的福,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祖祖辈辈盼水、缺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一股清泉,不仅流进了田间地头,更流进了百姓心田。这项“润民心、沃田野”的水利工程,不仅破解了岩子脚自然村的缺水困境,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如今,村里的产业路越修越宽,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一幅“水兴产业旺、民富村庄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