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春风轻抚着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的大亮山,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在这里,你可以聆听松涛与鸟鸣的交响,欣赏玉兰花的满树雪白,呼吸新茶吐绿的芬芳……
然而,37年前,这里却是一片光秃秃的山岭,种下一棵树都极为艰难。由于道路不通,树苗只能靠人背马驮运输,为了提高成活率并节约成本,造林工作只能在雨季进行,冬季则进行管护。正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一位老人带领干部群众,硬是将这片荒山变成了万亩林海。如今,走进大亮山,仿佛还能看到那位老人植树造林的身影,他与树的故事深深感动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
老窝棚前的一片绿
老窝棚,这间杨善洲老书记初到大亮山时用树枝、茅草和牛毛毡搭建的小屋,如今已成为一个被保护起来的教学点。小屋前,杨善洲亲手栽种的4棵雪松笔直耸立,两棵龙柏虬枝盘曲,一棵台杉枝繁叶茂。杨善洲曾说过,共产党员不要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群众中做“雪松”。这4棵雪松正是他从地委大院搬到大亮山的,经过37年的风霜洗礼,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

尤其是那棵台杉,主干长到一定高度后分成了三岔。有人说它像大亮山的“山”字,称它为“大山树”,象征着大山坚定执着的精神;也有人说它像党员徽章,称它为“党徽树”,见证着杨善洲不忘初心、奉献一生的为民情怀。
满树玉兰花的芬芳

这几天正是玉兰花盛开的季节,善洲林场新场部的那株玉兰格外醒目。高高的玉兰树上开满了雪白的花朵,整个院子弥漫着馥郁的芬芳,仿佛成了花的海洋。微风吹过,片片花瓣如白衣仙子般徐徐飘落。
这棵玉兰树是杨善洲特地从保山带回来的,最初种植在老场部,1997年移植到新场部。杨善洲对玉兰情有独钟,每当花开时节,他常常驻足观赏。玉兰花又名“报恩花”,杨善洲喜欢玉兰,正是因为他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党、感恩人民,感恩生他养他的大亮山。
梨园吐绿的春天
在善洲小道东侧,4排整齐的梨树正在吐露新绿。教学点“杨善洲故事林”就坐落在这里。这片梨园是杨善洲为了让林场职工吃上新鲜水果,带领大家种植的。当时资金不足,杨善洲便带着职工到山里挖回野生堂梨树苗,种植后再通过嫁接梨树枝条,既美化了环境,又让职工们吃上了新鲜的水果。如今,这片梨园已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大亮山上的松涛
走进大亮山,清泉潺潺,鸟儿欢唱,松涛阵阵,沁人心脾。杨善洲带领干部群众种植的树林早已染绿了这片荒山,造福了当地百姓。当年只有10公分高、手指粗的树苗,如今已长成高大粗壮的树木,树皮上布满了青苔,树头结满了松果。杨善洲常说:“只要山绿了,大家就富了。”如今,华山松结出的松果每年都为当地百姓带来可观的收入。
大柳水村的茶香

在大亮山下的陡坡村大柳水自然村,杨善洲当年带领家人种植的茶园如今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茶树整齐排列,嫩绿的新芽从枝头悄然冒出,仿佛在吐露着春天的气息。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清新怡人。
这片茶园占地20多亩,至今已有31年的历史。当年种植时,茶树只有20公分高,如今已进入丰产期,每年可生产700斤干茶,为当地百姓带来至少2万元的收入。杨善洲经常告诫家人要自力更生,靠勤劳的双手过上幸福生活。这片茶园不仅是杨善洲留给家人的物质财富,更是一家人勤劳奋斗的精神象征。
结语
一棵树就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一片林子就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杨善洲种下的是树,留下的却是涓涓细流,滋润着万物,滋养着人心。他的故事,如同大亮山上的每一棵树,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