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政务要闻
施甸县2025年防汛纪实:数据赋能筑防线 群防群治保平安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0日 08:39 浏览:[] 作者:段光炳 来源: 施甸融媒体中心 打印

暴雨如注,警报常鸣。2025年主汛期,施甸县遭遇严峻汛情考验——截至9月下旬,全县降雨量达917.5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多15.1%,出现强降水336站次。面对挑战,当地以数字化为核心,联动43个自动雨量站、1076套应急广播与立体化监测网络,构建“科技+群防”防汛体系,实现安全平稳度汛,交出一份民生守护答卷。

科学部署:建强防汛“指挥中枢”

主汛期来临前,施甸县于5月中旬启动防汛备战,以“早谋划、强统筹”筑牢指挥根基。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牵头建立“定期+不定期”会商机制,水务、应急等部门自5月25日起联合值守;动态调整157名防汛“三个责任人”,邀请4名地质专家驻县联乡提供技术支撑,县防指领导主汛期入驻防办带班调度,层层压实责任。这套体系实现了统一指挥、高效协同的防汛新格局,为全县安全度汛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准预警:打造防汛“千里眼”

智能监测设备成为施甸防汛的“守望者”。全县建成1个山洪灾害预警县级平台、43个自动雨量站、36个气象观测站等“电子哨兵”,24小时紧盯雨情水情。主汛期内,系统累计发布预警信号162期,含暴雨橙色预警5次、黄色预警2次,预警准确率达95%;通过“1262”精细化机制,触发山洪预警16次,覆盖16个行政村、129个自然村,发送预警短信563条、智能语音叫应70次。1076套应急广播终端构建全域传播网,转发预警信息8条、发布灾害预警9条、播发防汛科普416条次。

隐患排查:织密防汛“防护网”

从“源头除险”入手,施甸县将隐患排查作为防汛关键。三季度以来,县防办牵头排查山洪沟道、地灾点等重点区域,发现隐患950个并挂包整改;对89座水库、22段堤防等开展2轮拉网式检查,整改隐患35处;推进“清河行动”,清理河库渠67条段、清除污染物1494吨,移除河道砂石料堆30.8万立方。

各乡镇同步发力,水长乡80余名干部整改隐患41处;何元乡排查17个地灾点、133户高切坡建房;由旺镇发放“明白卡”90份,处置15户高切坡风险;老麦乡对11座水库、10个地灾点全天候巡查,为46名重点人群(含22名瘫痪人员)制定“一对一”转移方案;木老元乡开展6轮动态排查,精准监管18个地灾点;酒房乡落实“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机制,覆盖14个地灾点、257户高切坡建房户,将风险消除在萌芽阶段。这种全方位、无死角的排查模式体现了防汛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应急保障:组建防汛“突击队”

全县储备帐篷790顶、被褥1000套等应急物资,2024年采购水域救援设备57台(套)、配备油锯165台;组建专业抢险队2支60人、乡镇半专业队13支195人,紧急时可调用基干民兵830人,175处应急避难场所随时待命。

灾情应对与全民参与:凝聚防汛“同心圆”

7月21日,摆榔乡等11个乡镇遭遇风雹、洪涝灾害,施甸县迅速转移群众13人,其中甸阳镇转移3户12人。县防办联合应急、农业等部门派出60人次深入灾区查灾核灾,酒房乡累计转移8户34人,清理道路塌方345余立方,实现“759人受灾、无人员伤亡”。由旺镇提前11天发现木榔村滑坡前兆,转移4户13人;水长乡全年转移5户13人,均无伤亡。这些成功案例充分证明了全县应急响应机制的有效性。

全县开展防灾减灾“五进”活动182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0万余份,新媒体覆盖受众超10万人次;组织自然村转移演练1109次,参演5.1万余人,178个地灾点实现演练全覆盖;培养560名“第一响应人”。

2025年主汛期,施甸县以“数据为笔、群防为墨”,书写了平安度汛的答卷。这套“科技赋能、全民参与”的防汛体系,不仅守护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更为基层防汛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施甸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