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政务要闻
15年再忆杨善洲:青山作证!当年种下的不止是一片林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1日 08:37 浏览:[] 作者:杨林元 杨磊 段茸茸 张智力 来源: 施甸融媒体中心 打印

十五载光阴荏苒,善洲林场的青松愈加苍翠挺拔。杨善洲——这位用22年坚守把一座座荒山秃岭化为万亩绿洲的可敬老人,已离我们远去15年了。但他“誓把荒山变绿洲”的誓言、“让山绿起来,让群众富起来”的心愿,却如一阵阵春风,拂过云岭大地的每个角落。

苍翠群峰间,善洲水库如一块碧玉镶嵌其中,清波荡漾、润泽万物。这座库容108万立方米的“民生水缸”,正是杨善洲22年坚守换来的生态硕果。如今这里流出的汩汩清泉,正在成为大山深处乡亲们的“致富水”。

“今年已卖出15头牛,收入20多万元!善洲水库流出的清泉,就是我和乡亲们的‘致富水’。”施甸县万兴乡牛汪塘村村民杨忠发望着家中50多头健壮的肉牛,满脸笑容地介绍自家养殖情况。2018年,在外务工多年的他听说家乡建起善洲水库,毅然返乡发展畜牧养殖,从此踏上致富路。

怒江河畔的白沙水咖啡种植基地里,去年栽种的咖啡苗绿意盎然。在水库引来的甘泉滋养下,1.6万多株咖啡树茁壮成长,成活率达100%。“善洲水库带动全乡大牲畜存栏翻番,保障了7200亩土地灌溉,咖啡、蔬菜等产业蓬勃兴起。这长流不息的汩汩清泉,正是杨善洲绿色初心最动人的延续。”万兴乡副乡长段雄感慨道。

金秋时节的善洲林场,天蓝云白、山青水绿,宛如一幅浑然天成的生态画卷。林场深处,林下中药材基地生机勃发,这些“绿叶子”正源源不断变成群众兜里的“红票子”。

“一年能拿4万多元工资,还能照顾家里老小,这个岗位我特别满意。”村民李向勤的话,道出了周边群众的共同心声。如何让“青山”真正变成“金山”,让村民共享更多“生态红利”?善洲林场通过林下种植,并通过创新推出“721”利益联结机制给出了清晰答案:企业占70%净利润负责经营,林场与林农以林地经营权入股占20%,并享受每亩35元的年租金,村集体以水利设施入股占10%。这一机制真正让企业、林场、农户和村集体结成利益共同体。

“目前林场已发展林下中草药种植1000亩,带动周边农户务工增收160多万元。”善洲林场场长姜琨一边介绍当前发展中草药的情况,一边合计着下一步的打算。“效益好了,别忘了给乡亲们分红”—— 这是杨善洲生前的嘱托,如今这份叮嘱成了大家接续奋斗的精神动力。下一步还将扩种3000亩林下中草药,让生态红利持续惠及更多百姓,这是姜琨和同事们对杨善洲老书记生前嘱托的践行。

施甸县旧城乡大田坝村,位于善洲林场东侧。曾经水土流失的荒坡,如今已被漫山遍野的坚果树覆盖。金秋时节青果盈枝,村民们忙着采收,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这场发生在山村的“绿色革命”,正是对杨善洲“绿富同兴”心愿最真切的回应。

“种了21亩坚果树,今年就有8亩投产,光这一项就赚了6万多元!这树既是生态树,更是养老树!”村民周应洪的话里满是自豪。谁能想到,这片如今的坚果林,曾因毁林种蔗变得沟壑纵横。

“让山绿起来,让群众富起来,是杨善洲老书记一生的心愿,也是我们带领群众发展坚果产业的动力。”大田坝村党总支书记段学平道出了把荒山坡变为坚果林的关键。十年来,在党员带头、政策扶持下,大田坝村发展坚果种植8400余亩,建起坚果加工厂。今年全村30%的坚果树已进入盛果期,预计产量400吨,产值超300万元,未来产值能够突破千万元。曾经的荒山变成连片果林,真正成了村民的“生态产业、养老产业、致富产业”。

从善洲水库润泽民生,到林场创新共赢机制,再到大田坝村坚果满山、产业兴旺——杨善洲留下的,何止是一片林子。那是这块土地之上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实诠释,也是厚泽子孙的千秋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