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春耕时节,在施甸何元乡莽王村,春耕时节呈现出一番别样的景象。90后小伙赵连泽,操作着无人机,“开飞机”助春耕,成为田间地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施甸何元乡莽王村,机声隆隆,一台无人机正来回飞行,将一袋袋农家肥从公路旁准确无误地运送到对面的山坡地上。这正是90后小伙赵连泽操作的无人机,只见他双手捧着遥控器,两个拇指小心翼翼地操作着。无人机稳稳地起飞,快速穿梭在地块上空,精准地将农家肥送达山谷对面李文荣家的地块里。原本需要两个工人10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农家肥搬运工作,一台无人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高效地完成了。“请工人搬运农家肥需要300元钱且用时较长,用无人机大约一个小时左右就能完成 ,搬运60余袋农家肥大约需要180元钱,用无人机极大的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利润。”施甸县何元乡莽王村笋叶水村民李文荣说。
2024年,赵连泽家承包了60多亩山地种植农作物,他发现,人工喷洒农药,不仅耗费人力,而且效率较低。于是他购买了农用无人机喷洒农药。
“我买无人机主要是考虑用来喷洒农药,人工喷洒每年大约需要八九千甚至一万元的人工费,成本太高。”赵连泽说。
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和练习,赵连泽熟练掌握了操作技巧。于是又买了两台农用无人机,专门帮助村民吊运农作物和农用物资。
何元乡莽王村地处怒江河谷东岸,山高坡陡,交通十分不便,村民们的农产品和农用物质大多只能靠人背马驮,耗时耗力。无人机这一高效节能的作业方式,减轻了村民的劳动强度,让耕种变得更加轻松高效,深受众多村民的欢迎,不少村民找到了赵连泽帮忙。对于未来的“低空经济”之路,他信心百倍。
“无人机作业比农作物种植收入高,且收入可观。等六、七月份农作物成熟了,我要回到这里用无人机“助农”,待农作物收作结束,再去外面做一些建筑类的调运。”赵连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