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西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间,施甸县木老元乡哈寨村如一颗镶嵌在云端的绿宝石,在2400多米的海拔上折射着乡村振兴的璀璨光芒。这个以布朗族为主的村落,用“自然与人文共生、产业与文化共融、传承与创新共振”的三重密码,将偏远民族山乡淬炼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更书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第一重火:生态底色燃起产业燎原之势
哈寨村的振兴始于对自然的敬畏。当晨雾漫过四大山风力发电场,20万亩绵延的高山草甸与47座“钢铁巨人”构成壮美画卷,游客在此“听风观云”时,脚下踩着的正是哈寨人精心守护的生态家底——70%的森林覆盖率让这里成为天然氧吧,更孕育出独特的“松子经济”。
“以前松子烂在山里没人要,现在成了‘金豆豆’!”村民李加满捧着刚出炉的松子笑道。全村百余户村民组成采摘队,年加工松子达10万斤,产值突破30万元。更巧妙的是,松子壳被制成工艺品,产业链延伸让每一片山林都“生出”财富。
真正的产业引擎是肉羊养殖。在大浪地和土锅地养殖小区,50户养殖大户存栏黑山羊4500余只,年出栏量达3558只。“我们的羊喝山泉水、吃中草药,省外客商抢着要!”养殖户李文刚去年仅卖羊就增收13万元。草皮街上,现烤的羊肉串搭配布朗族秘制蘸料,让游客在“舌尖上的美味”体验中,将哈寨味道带向全国。
第二重火:文化基因激活文旅融合密码
布朗族千年文脉,是哈寨最动人的灵魂。神刀山的神刀祠堂供奉着抗缅英雄阿三阿样的宝刀,村民们用“三起三落”的烤茶仪式迎接宾客,火塘边的山歌里唱着邓子龙将军平叛的传奇。“阿妹的裙摆呀,像山花一样烂漫;阿哥的芦笙响起时,云雾都绕着寨子转……”非遗传承人将政策编入布朗族山歌,用悠扬的旋律传递党的声音。微电影《笙声不息》随着芦笙飘进哈寨古村落,也吹进了布朗族群众的心坎里。
“以前打歌是自娱自乐,现在成了‘摇钱舞’!以前跳会是祭祖祈福,现在成了‘致富舞’!”在每周四的篝火晚会上,68岁的非遗传承人杨奶奶身着靛蓝布衣、头戴青布包头,带着村民跳起“跺脚歌”。游客们换上布朗族“花草鞋”,脚踩绣有花绣球的鞋面,跟着节奏跺脚、转身,非遗展演变身沉浸式剧场。草皮街上,芭蕉叶铺就的摊位摆满火烧松子、灶灰烧蚕豆、高山火腿、高山冬蜂蜜,还有用细黄玉米面做的面果儿饭,咬一口满嘴生香。2024年仅特色美食就创收80万元。
文旅融合催生新业态。金布朗民宿将传统一步楼改造为云端观景房,推开窗可见风车与云海共舞。情人坡旁,烤全羊套餐搭配自酿小甄酒,游客在“肝生+焖洋芋”的味觉碰撞中,亦可目睹布朗族姑娘身着绣工精湛的筒裙,于其间悠然穿梭,尽显民族服饰之韵味。2024年,哈寨村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文旅收入突破200万元。
第三重火:党建引领锻造乡村振兴内核
在哈寨,党组织是产业振兴的“火车头”。通过“党组织+合作社+理事会+农户”模式,党总支牵头成立2个合作社,整合小额信贷390万元,将280亩树头菜、200亩高山小洋芋打造成“致富菜园”。“过去种苞谷年收入不到3000元,现在种树头菜一亩就挣8000元!”农户阿大姐算着增收账,脚上的花草鞋随着劳作的节奏轻轻晃动。
党建与文化、“三治”深度融合更显巧思。布朗族传统三弦琴的悠扬曲调中,党员积分制被创新编成民族歌谣;活动室墙面上,五色棕榈叶编织的村规民约如彩虹般跃然——“参与支部活动增五分,守护绿水青山加十分”的条文,既镌刻党规党纪的庄严,又流淌民族文化的温润。在“三治融合”的治理新篇里,哈寨以山水为纸、以文明为墨,绘就“全国文明村”的璀璨画卷。
当松子飘香、羊铃叮当、山歌悠扬在云上哈寨,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已蝶变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据显示,2024年哈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5余万元,农户人均增收超5000元,50余户“种养大户”户均增收5万元以上。
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涂脂抹粉”,而是要让生态底色更亮、文化根基更牢、产业筋骨更强。当布朗族的古老智慧遇见现代治理,当绿水青山拥抱文旅融合,这个云端村落正以“农文旅+生态+文化”的复合发展模式,为全国民族地区贡献着可复制的“哈寨方案”。
此刻,站在云上观景台俯瞰,风车转动着希望,草甸延伸向远方,而哈寨的故事,正如布朗族火塘里的烤茶香,愈发醇厚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