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雾缭绕、群山环抱的施甸县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成片的咖啡树在暖阳下舒展枝叶,宛如绿色的波浪。微风吹过,叶片沙沙作响,似是在诉说着农户对美好生活的炽热期盼。曾经,当地村民守着漫山咖啡树,却只能出售初级农产品。因缺乏加工与品牌价值,咖啡始终未能成为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反而成了“捧着金碗讨饭”的无奈写照。
2023年,一次随村干部下乡走访,让我与这片土地上的咖啡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一处略显荒芜的山坡上,那片翠绿的咖啡林在枯黄的野草中格外醒目。作为以传统农耕为主的乡镇,咖啡这种经济作物究竟如何在此扎根?又为何难以蓬勃生长?带着一连串疑问,我开启了这场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探索之旅。
经村干部引荐,我见到了咖啡地的主人。他们布满老茧的双手捧着干瘪的咖啡果,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岁月的艰辛,质朴的笑容难掩生活的沧桑。交谈中得知,咖啡豆虽能带来微薄收入,但收购价低得惊人。原来,咖啡种植是早年的帮扶项目,历经十余年风雨,种植面积从五六十亩锐减至十余亩。一位大爷佝偻着背,无奈地摇头:“一公斤才卖十几块钱,雇人采摘的工钱都赚不回来,谁还愿意种?”望着眼前生机盎然的咖啡树,我心中满是不甘——这般优质的原料,怎能困于低价泥潭?这些浸透农民汗水的果实,理应有更广阔的价值天地。恰巧我有从事咖啡烘焙的朋友,或许能借此打破困局。我当即买下30多斤咖啡豆寄去测评,结果却如一盆冷水浇头:杯测显示咖啡豆毫无风味特色。朋友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所在:采摘时成熟度参差不齐,运输耗时过久,导致果实品质大打折扣。
这次挫折没有浇灭我的热情,反而点燃了我的斗志。我与同事们头戴草帽、挎着竹篮,一头扎进咖啡林。我们仔细甄别每一颗果实,只挑选色泽红润、饱满成熟的咖啡果。采摘后,立刻进行脱皮、晾晒,全程争分夺秒。金色的阳光洒在林间,映照着我们忙碌的身影,也见证着一场品质革新的悄然开启。严格把控每个环节后,咖啡豆被送往专业烘焙工坊。当第一杯烘焙好的咖啡端至面前,醇厚的香气瞬间弥漫,轻啜一口,丝滑的口感在舌尖绽放,明显的风味层次令人惊喜。专业杯测师给出“极具潜力”的评价,让我们坚信这条路走对了。
此时,保山市大力发展咖啡产业的政策东风适时吹来。我们紧紧抓住机遇,积极争取沪滇协作项目资金支持。如今,一个投资百万元的规模化咖啡种植项目在木老元乡破土动工。项目将依托合作社的组织优势,引进25000株高品质咖啡苗,从种植、加工到品牌打造全链条发力,誓要将木老元咖啡打造成高附加值的精品。
小小咖啡豆,凝聚着咖农的心血与期盼,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它不仅是一杯饮品的原料,更是连接城乡的纽带,见证着布朗山寨从传统农业向特色产业的华丽转身,寄托着村民对富足生活的无限憧憬与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