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部门乡镇动态
【旅居施甸】康家陶艺工作室:泥火淬炼的生活诗意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5日 08:18 浏览:[] 作者:马艳娇 李梦婷 来源: 施甸融媒体中心 打印

在由旺镇源珠村的青瓦白墙间,藏着一处悄然生长的艺术角落——施甸县由旺镇康家陶艺工作室。推开院门,晾晒架上的陶坯泛着温润土色,院角小狗嬉闹,沙发上小猫蜷缩酣睡,各式陶器花盆里绿植盎然。这里没有仓促的量产节奏,唯有匠人指尖摩挲陶泥的沙沙声,诉说着慢工细作的诗意。


归乡匠人,让泥土承载岁月记忆

张康熙夫妇的故事,是一部与陶共生的岁月长卷。20世纪90年代,张康熙从云南省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投身陶艺创作,婚后妻子徐家良也随其学陶。从此,他们既是生活伴侣,也是工作中“面对面”的同事。二十余载间,夫妇二人辗转昆明、腾冲等地打磨技艺,却始终眷恋家乡的泥土。最终为陪伴年迈父母返乡,在自家小院筑起窑炉,将故土情怀化作指尖温度。凭借多年积累,工作室成立即吸引众多土陶爱好者前来体验制坯、画花之乐,沉浸式感受土陶文化魅力,省内外老客户订单不断,零散客户亦慕名选购,产品供不应求。

清晨,阳光透过窗帘洒在陶土上。张康熙握刻刀细雕花瓶,徐家良在旁捏制灵动小猫,两人偶尔轻声交谈,默契如窑火与陶土交融。他们的作品屡获认可:张康熙的“包”被昆明市博物馆收藏,“老兵”“车”获云南省工艺美术第七届“工美杯”精品评选铜奖,他本人还在云南省第五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陶艺”项目中获第二名;徐家良的“花篮”同样斩获该“工美杯”铜奖。创作中,张康熙将滇西抗战历史融入陶土肌理,化作“大皮鞋”“军人”等系列作品;憨态可掬的瓦猫、灵动的飞鸟器物,则定格了民间艺术的鲜活生命力。这些作品既在第十届昆明泛亚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受广泛关注和好评,也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传递文化与情感的载体。正如张康熙所言:“每一件陶器都是泥土的第二次生命,它应该带着温度,带着故事。”


古法新生,手作里的时光密码

走进工作室,处处可见传统制陶的匠心印记。康家陶艺工作室沿用古法制陶,挑泥、揉泥、拉坯、塑型、晾坯、修坯、装窑、烧窑等繁复工序,均由匠人亲手完成。以瓦猫制作为例,塑形需精准把握五官神态,粘贴细节要将鬃毛、鳞片纹理刻画入微,阴干阶段需耐心等待泥土自然收缩,最后经1350度高温窑火淬炼,方能赋予陶器坚如磐石的筋骨。

在这个小院,时间仿佛被拉长。晾晒的陶坯从不起眼的泥土逐渐蜕变为艺术品,不赶时间,不争朝夕。作品无需华丽包装,天然陶土色便是最美底色。一部分留在展架,讲述滇西大地的故事;另一部分远销省内外多个城市,成为都市人案头的乡野诗意,为快节奏生活注入几分从容。


泥土的邀约,让生活遇见艺术

在康家陶艺工作室,陶器不仅是陈列展品,更是可触摸、可使用的生活美学。闲暇时,可坐在院中看张康熙夫妇专注拉坯、修坯,茶香与陶土香交织;也能漫步展架间,邂逅一件与自己“对视”的器物——或许是刻着云纹的茶杯,或许是承载历史记忆的摆件,每一件都凝结着匠人对品质的坚守。当工业化产品充斥生活,康家陶艺的手作陶器更像一封来自手工匠人的温情书信。它邀请人们放慢脚步,在泥土的质朴、窑火的温度与匠人平和的日常中,寻回生活本真。若渴望暂别喧嚣,不妨循着陶土气息走进这座被时光眷顾的小院,让指尖触碰泥土的细腻,让心灵感受岁月静好的力量。

购买方式:可直接到工作室选购,也可私人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