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西海拔2000米的高寒山区,一个肩挎“法治背包”的身影十年如一日穿行在村寨阡陌间。他用双脚丈量法治的厚度,将生硬法条化作田间地头的家常话,让深山群众从“遇事靠拳头”转向“解纷靠法条”,在莽莽群山中划出一道温暖的法治航迹。他便是老麦司法所原所长尹学礼。
“还想和大家宣传一下,一些诈骗分子来诈骗你们的信息……”老麦司法所原所长尹学礼说。
见到尹学礼时,他正在给留守老人们讲解防诈知识。12年来,这位山乡普法者没有固定课堂,田间地头、街道集市都是他的普法阵地。肩挎“法治背包”的他,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讲成“生活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编成“安全谣”,让法律知识顺着山间小路流进群众心里。
2015年3月的一天,尹学礼的办公室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气喘吁吁地跑到司法所,和我反映她女儿被骗到了外地,现在对方打电话来索要大笔赎金。”尹学礼说道。
尹学礼一边安慰她,一边详细了解情况。原来,村民的女儿何某被人以谈恋爱为名骗至昭通市鲁甸县,身份证被扣押,对方还要求赔偿“恋爱损失费”,否则不让何某回家。尹学礼当即与当事人一家包车前往昭通市。穿越1000多公里,尹学礼见到蛮横要挟的曾某。他一边亮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条的法律底线,一边以情感唤醒对方良知。经过36小时斡旋,终将少女平安带回。
这样的事例并非孤例。太和村征地补偿款纠纷即将引发群体信访时,他精准锁定时任组长胡某堂的违规操作,多方走访调解,成功化解纠纷;农民工胡某起坠楼致残索赔无门时,他跨区域联动调解争取赔偿,还协调临时救助温暖人心。
12年寒暑间,千余起纠纷在“法理+乡情”的双重调解下化干戈为玉帛。
“其实,对那些走错路的人,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点亮心里的灯,让他们知道以后该往哪走。”尹学礼说道。
在社区矫正工作中,他独创“制度刚性+服务柔性”双轨模式,为4名矫正对象铺就技能培训之路,帮7名刑释人员落实低保。在刑释人员赵某家中,他不仅协助申请临时救助,还为其谋得乡村保洁员岗位。十年“零脱漏管”的成绩,靠的是“日查月访”的铁律与“授渔赋能”的温情。
从“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到云南省首届“法援好人”,从两次荣立三等功到群众赠送“一身正气执法为民”的锦旗,尹学礼用12年光阴在滇西群峰间刻下法治年轮。这位“法治摆渡人”正以温暖的司法温度,将法治春雨洒遍乡村振兴的每寸土地。
“当我看到山区越来越多的群众,从‘遇事靠拳头’转向‘解纷靠法条’,我觉得我这些年的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尹学礼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