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木老元乡哈寨村,有一位身着朴素的布朗族退伍军人阿福友,以村党总支书记的身份,将军人精神融入乡村振兴,用10余年时光,带领哈寨村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成为乡村蝶变的生动典范。
军魂铸担当 党建引领新征程
1993年入伍的阿福友,3年军旅生涯铸就了他钢铁般的意志和强烈的责任感。
“在部队守国家安全,回家乡就要守护土地和乡亲幸福”,这句誓言,是他30年如一日的行动指南。
2015年,阿福友回到哈寨村担任主任助理,面对这个典型的布朗族贫困村,他将军人执行力与战略思维融入基层治理。2017年当选村党总支书记后,创新实施“党组织+合作社+理事会+农户”模式。党总支牵头成立2个合作社,党员户和种养殖大户示范带动,发展高山黑山羊、树头菜、高山小洋芋等特色产业。2024年,羊存栏量达4500余只,树头菜种植280余亩,高山小洋芋200余亩,带动农户创收300余万元。同时,整合政策、技术、资金,申请专业技能培训提升群众技能,引入小额信贷390万元破解资金瓶颈。
此外,他还将布朗族传统习俗与党建活动结合,通过山歌宣讲政策、微电影传播党声,增强文化认同,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产业谋振兴 多元融合促跨越
阿福友敏锐洞察到哈寨村独特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优势。他带领村“两委”班子,秉持“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理念,整合高山草甸、非遗技艺、民族节庆等资源,构建“生态 + 民族”双轮驱动的旅游体系。
利用四大山高原风车草甸、黄草坝水库、哈寨布朗族古村落等景观,打造情人坡、云上观景台、打歌场等网红打卡点,发展露营、登山、摄影等体验项目。举办“草皮街”集市,展销高山火腿、灶灰蚕豆、高山冬蜂蜜等特产;培育特色民宿和农家乐,推出烤全羊、肝生等特色饮食。2024年,哈寨村成功晋升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年吸引游客超3万人,创收200余万元。
“草皮街”经济模式成效显著。节假日定期举办农特产品交易市集,带动周边80余户群众销售特色农产品,户均年增收超1万元。开发乡村旅游线路,串联四大山、哈寨古村落等景点,形成“一日游”至“深度游”精品路线,推动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0年的5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15万元。
在阿福友的推动下,哈寨村形成“文旅+农特产品+民宿”融合格局,草皮街成为游客体验布朗族文化的窗口,同时带动了高山种植、生态养殖等产业发展。村民张大姐感慨:“以前卖山货要跑几十里路,现在家门口就能赚钱,阿书记帮我们找到了‘金饭碗’!”
阿福友还积极推动产业融合。以特色种养殖为基础,为文旅产业提供丰富原料;以文旅产业为突破口,为农产品和手工艺品提供销售渠道,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同时,发展民宿和农家乐带动餐饮、住宿等服务业,拓展产业增值空间。
民生暖人心 实干践行军人初心
面对村内道路泥泞、污水横流问题,阿福友争取上级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带领村民实施改厕改水、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等工程。推行道路划责任区到户,做到“定人、定路、定责、定标准”。如今的哈寨村,家家户户庭院如画,村容整洁,成为施甸县生态宜居的典范。
阿福友定期走访困难群众,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村民杨大叔长期患病,阿福友帮他申请医疗救助,动员其到草皮街摆摊,实现稳定增收。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阿福友组织修复布朗族传统打歌场、木龙柱等文化地标,复原神刀节、祭龙等民俗活动。在青少年党史课上,他抱着军旅老相册讲述奋斗故事,传承和弘扬布朗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村民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治理求创新 夯实乡村根基
哈寨村实施“三治融合”治理体系,落实“一事一议”“四议两公开”制度,修订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开展改厕改水、垃圾分类,实行全民参与、“定人定责”精细化保洁,打造绿美庭院,创建全国文明村。设立法律顾问,评选“最美家庭”,以法治约束与道德激励并行,提升治理效能。
构建“培训+就业+创业”闭环,激发群众主动性。开展种植养殖、旅游服务培训,2024年转移就业460余人,工资性收入达1600余万元。鼓励发展特色种养,提供技术指导与政策扶持,培育“种养殖大户”50余户,户均增收超2万元。通过民俗活动强化文化认同,组织文旅服务培训,让村民转型为摊主、民宿主,实现家门口就业。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5余万元,文旅产业创收超200万元,农户人均增收超2000元。
从保家卫国到服务民生,阿福友用行动诠释“退伍不褪色”的深刻内涵。他先后荣获“优秀民兵”“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哈寨村也获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省级美丽村庄”“全国文明村”等多项荣誉。面对荣誉,他朴实地说:“我只是做了一名党员、一名退伍军人该做的事。只要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我就心满意足了。”
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阿福友和战友们以军人的坚韧与智慧,书写着新时代“退役不褪志、建功新征程”的壮丽篇章。哈寨村的“产业+文旅+治理+人才”四轮驱动模式,成功破解乡村振兴难题,蹚出了一条共同富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