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西的群山之间,有这样一个家庭,用十一年的坚守走出了一条温暖的公益路。父亲董国富从大山深处走出,深知贫困家庭拍一张全家福的艰难;儿子杨董清怀揣对摄影的热爱,读懂了父亲心中的牵挂。父子俩以老家为起点,每逢春节便走进山区,为困难群众免费拍摄全家福。如今,他们的足迹遍布滇西多地,定格了无数团圆瞬间,让爱心在山间不断传递。这个家庭在今年荣获“全国文明家庭”称号。
“我1982年通过考试进入税务部门,从小生在农村,太清楚山区的生活条件了。很多老人,别说去县城,连镇上都未必去过,想拥有一张自己的照片,难啊!”2015年,董国富仍在施甸县税务局任职。自小在大山里长大的他,对山区的贫瘠与乡亲们的淳朴有着刻入心底的记忆。
工作中频繁下乡的经历,让他愈发感受到山区群众对“全家福”的渴望——不少家庭祖孙几代从未有过一张合影,有的老人甚至连一张单独的照片都没有。恰在此时,正在读大二的儿子杨董清对摄影产生了浓厚兴趣,董国富毫不犹豫地拿出工资,为儿子购置了一台相机,也悄悄埋下了公益的种子。
“到董清上大二时,我就带着他去农村,给那些老人和家庭拍全家福。一方面是圆乡亲们的心愿,另一方面,也想让年轻人多吃点苦,磨练锻炼意志。那时候交通不方便,好多地方车开不进去,只能靠走路。”从那次寒假开始,父子俩的公益摄影之路正式启程。
此后,他们常常利用周末、节假日,组织志愿者背着相机、三脚架,穿梭在一个个偏远村寨。从选景、拍摄,到后期选图、打印、过塑、装框,再到翻山越岭上门配送,每一个环节都倾注着他们的用心。
起初,部分村民心存顾虑,担心拍照会收费、会上当,董国富和杨董清便主动联系当地村民小组,通过村干部耐心解释,慢慢打消了乡亲们的疑虑。
2015年7月,杨董清大学毕业,在昆明工作一年后,毅然回到保山创业,成为一名自媒体人。身份的转变并未让他停下公益脚步,反而带领团队将服务范围不断扩大。
十一年间,他们的足迹不仅遍布施甸县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摆榔彝族布朗族乡、太平镇等13个乡镇,还延伸到了隆阳区、丽江、迪庆、大理、怒江等州市,累计为2000多户家庭拍摄了1万多张照片。这些照片里,有四世同堂围坐庭院的温馨,有多民族家庭成员欢聚一堂的和睦,更有脱贫攻坚后乡亲们住进新房、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的新生活图景。
“第一次拍全家福是在摆榔彝族布朗族乡大中村一碗水小组,那儿路太难走了,拖拉机都开不进去,只能走路或者骑摩托车。好多人家连外墙都没有,一块布就当围墙,看到那场景,我更觉得这事得坚持做。还有一次在隆阳区芒宽彝族傣族乡,拍了一户七十多口人的大家庭,有傣族、彝族、汉族、白族、傈僳族五个民族,那天刚好放假,一家人整整齐齐聚在一起,那张合影也是我拍过人数最多的全家福。”杨董清说。
公益之路从不孤单。随着父子俩的故事逐渐传开,越来越多热心网友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周边的爱心企业和个人也纷纷伸出援手,捐赠物资、提供资金支持。
杨董清专门制作了表格,仔细记录每一笔捐助,“不管金额大小,都是大家的心意,得记好,也得让这份爱心透明。”为了让乡亲们更快拿到照片,2016年起,杨董清自费购置了笔记本电脑和打印机,带着设备下乡,拍摄结束后当场打印、装框,让村民们当天就能把“团圆”抱回家。
十一年来,无论寒冬腊月还是酷暑盛夏,每逢春节、中秋等重要节日,杨董清和团队总能准时出现在村寨里。他们扛着相机、背着设备,从这个山头走到那个村寨,用镜头捕捉着老乡们的幸福瞬间。这对父子用十一年如一日的坚守,让曾经遥不可及的“全家福”,不再是山区家庭的奢望。
“这十一年,看着农村一点点变样,路修好了,房子新了,乡亲们的笑脸越来越多,再苦再累,我都觉得值!”董国富说。
“十一年坚持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值得’。看到老乡们拿到照片时的开心模样,看到这些照片成为他们家庭最珍贵的回忆,所有辛苦都没了。而且拍摄过程中,我们亲眼见证了乡村的发展变化,感受到了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喜悦,这是最宝贵的收获。未来,我们想把全家福公益社一直办下去,还想结合乡村振兴,用镜头记录更多乡村的美景、民俗和发展故事,让更多人了解施甸,了解滇西乡村。也希望能带动更多年轻人加入,让这份爱心传得更远、更久。”杨董清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