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施甸县仁和镇菠萝村菠萝四组,有一位名叫杨志磊的新型农民,以科技为翼,为“三农”赋能,扎根田野,追逐青春梦想。他凭借对农业的热爱、对科技的执着以及对梦想的坚守,诠释了“有志者事竟成”的真谛。他带领着一个平均年龄不满30岁的团队,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活力,在广阔田野书写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人生。
今年刚满30岁的杨志磊,2010年从施甸县职业高级中学毕业后,年仅16岁的他便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第一次走出家乡,踏上了茫茫创业路。初到深圳的他,先是在一家工厂打工。一周后,微薄的工资和烦闷的工作环境让他毅然辞去工作,转而投身建筑工地,成为一名架模的木工。在工地上,他凭借勤劳和努力,几年下来,技术逐渐娴熟,收入也提高了许多,但高空作业的危险性让他内心深处始终渴望着有一天尽快摆脱打工的命运,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

在建筑工地的那些年,杨志磊从未放弃探寻。他广泛收集资料,深入了解各种行业,却因资金不足或自身能力受限而不敢轻易涉足。一次偶然与父亲的交流,让他眼前一亮。电话里的父亲一直劝他安心打工,别老是想入非非。但父亲的那句“我们老农民干什么也不容易”的劝词却意外地为他指明了方向。杨志磊意识到,自己身为农民的儿子,或许冥冥之中,命运怎么也逃脱不了农业的束缚,唯有从农业领域出发,方可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商机。
一次偶然的机会,杨志磊看到有人使用无人机喷洒农药,出于好奇,他上网查阅资料,发现无人机打药在河南、新疆等平原开阔地带已经较为普遍,是一条成熟的创业路子。杨志磊想,这或许就是自己苦苦寻觅的创业方向。他迅速行动起来,加入多个专业交流群,与业内人士深入交流,了解到了无人机植保的巨大潜力和市场需求。在深圳,他花了8000多元报名并考取了农用无人机操作证,随后又前往江苏拜师学艺,系统学习无人机实地操作、农药知识以及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专业技能。学成后,就义无反顾地带着先进技术和理念回到了家乡。
2018年,回到家乡的杨志磊,闻着家乡泥土的芳香,心情无比激动——他即将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实现机械化、科学化种田的梦想,助力家乡的乡村振兴。他组建了“小杨飞防”团队,起初只有两台无人机,还常面临部分农户不接受的困境。但他毫不气馁,凭借过硬的技术和实实在在地效果,逐渐赢得了农户的信任。经过不懈努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科技替代人工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省时、省力、省钱。从此,“小杨飞防”团队得以逐步发展壮大,如今已拥有6台无人机、4辆小货车,团队成员发展至7人。
“‘小杨飞防’的宗旨就是助力家乡,我们会一直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有信心和决心将无人机服务带进千家万户!”面对镜头,“小杨飞防”创始人杨志磊激动地说。
据了解,小杨飞防的业务范围涵盖农药喷洒、肥料播撒以及农产品、建筑材料的吊运等,满负荷作业一天,喷洒能覆盖1000多亩农田,吊运货物可达30余吨。随着科技的发展,无人机服务“三农”即将成为新时代的新型服务行业。然而,杨志磊清晰地认识到,商机与竞争永远是市场的一对“孪生兄弟”,商机有多大,竞争就有多激烈。他说,“唯有优质的服务,才是核心的竞争力。所以,我们始终秉持着‘只要农户有需要,我们随叫随到’的服务理念,以优质的服务和高效的工作去赢取良好的口碑”。
为了赢得群众的好口碑,杨志磊不但要求团队成员有精湛的飞行技术,还要求大家学习农药知识以及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知识,处处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时时为群众节约成本。农户对“小杨飞防”的服务很满意也很放心,很多农户只要把农药交到他们手上,他们就能根据病虫害的严重程度给农户配出相应浓度比例的药水;在飞行的时候,他们会根据不同的时间和天气情况,调整喷雾口的粗细,比如:为了保障有效面积的最大化,早晚要尽量调细一些,白天阳光强、风大可以调粗一点,否则药水就会被风吹跑。
截至目前,“小杨飞防”团队年内已为农户喷洒农药5万余亩,运输货物数百吨,业务范围不仅覆盖了县内13个乡镇,还延伸至隆阳区、昌宁县、临沧地区等地。所谓“一分辛劳,一分收获”,风吹日晒、风餐露宿的背后,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然而,杨志磊并未满足于此,他深知,科技助农之路永无止境。他计划明年将无人机数量扩展至10—12台,团队成员扩充至10人,以满足更多的群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