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县是全国最大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亲本繁殖基地,这里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种子供应量占全国需求的80%以上,与海南合作的“候鸟式”迁徙育种将育种周期缩短一半,“夏季制种+冬季蔬菜”的轮作模式,更让“千斤粮、万元田”成为现实,一条种业安全、百姓增收的双赢之路正在延伸。
在施甸县水长乡种子精选站内机器轰鸣,复式精选机不停运转,种植大户何光龙驾驶着满载稻种的小货车前来交售种子,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我种了200多亩水稻,今天一共交了21万斤种子,产值在105万左右。”施甸县仁和镇水稻制种大户何光龙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质量把控至关重要。种子精选站内,水长乡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的研究员徐光和同事们丝毫不敢懈怠,严把每一道质量关。

“第一,要保证种子的水分在12%以内。第二,要确保加工出来的种子的净度在98%以上。”施甸县水长乡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研究员徐光说。
除了水分和净度,种子的身份信息管理同样不容忽视。从包装袋外的标识,到袋内的标签,再到缝合处的外标签,三道防线环环相扣,确保每一袋种子信息准确、来源可溯。
“种子主要是运往湖南省、湖北省和安徽省。今年的总量,我们预计有180万公斤,到目前已经加工了50万公斤,预计在11月底,最迟12月初加工结束。”施甸县水长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研究员徐光说。
在湖南隆平高科云南水长育种站,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育种接力正在上演。科研人员紧张有序地进行着育种材料的信息核对、称重、整理和发运工作。
“从施甸县水长乡运回长沙公司的种子数量,育种材料大概是1.4万斤,品种大概有1.3万份左右。”湖南隆平高科云南水长育种站水稻科研人员杨春奇说。
这些育种材料在长沙经过筛选后,将立即运往海南进行加代培育。这种被业内称为“候鸟式育种”模式,让育种材料在云南与海南之间形成时空闭环——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在海南培育,5月返回施甸。通过这种方式,施甸与省内外科研机构将水稻两系育种周期缩短了50%。
“截至目前,施甸县每年有育种材料6.8万份。通过努力,累计繁育水稻新品种12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4项,示范推广新品种与新技术4项。”施甸县农业种业发展中心助理农艺师周榆越说。
收获季节的施甸水稻繁育基地,总是格外繁忙,水稻刚刚收割完毕,田间又开始了新一轮忙碌——贡菜苗移栽工作有序展开,实现了“夏季稻、冬季菜”的无缝衔接。
“这一季种贡菜,贡菜一亩的产值是8000元,贡菜收了以后,我们开始水稻制种。”施甸县水长乡平场子村村民夏宏源说。
为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施甸县创新推行“夏季稻、冬季菜”轮作模式,不仅显著增加农民收入,还能有效改良土壤结构,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水稻种植这一季,每亩产值5000元,冬季蔬菜每亩还能再赚7000到8000元。千斤粮万元田的目标正逐渐成为现实,既保障了国家的种业安全,也让老百姓真正实现了增收致富。”施甸县农业种业发展中心助理农艺师周榆越说。
截至目前,施甸累计繁殖了263个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品种,面积达到21200多亩,繁育种子954万公斤,这些种子能保障9.5亿亩两系杂交稻的推广应用。从供应全国八成水稻制种的战略担当,到创新育种模式的科技突破,再到粮菜轮作的增收模式,施甸用十五年时间,探索出一条兼顾国家利益与农民福祉的种业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