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政务要闻
施甸善洲林场:青山做证的生态复兴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4日 08:42 浏览:[] 作者:段光炳 来源: 施甸融媒体中心 打印

在滇西崇山峻岭间,施甸善洲林场如一块温润翡翠,静静诉说着生态复兴的故事。曾经的“红土伤疤”,如今已是万物共生的“滇西绿肺”,科技为笔、乡愁为墨、守护为笺,共同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篇。每片新叶舒展,都是对绿色承诺的深情回响。


晨光中的青山脉动

薄雾漫过87.52%的森林冠层时,32座智能水罐在晨曦中泛光。护林员老杨指尖划过传感器,32.5吨清泉便沿着102.7公里生态脉络,浸润56415亩松林根系。百年栎树的年轮里,一滴露珠滑落,倒映着大亮山从荒芜到葱郁的复苏印记——这是科技与自然共绘的生态画卷。


森林医生的秘密使命

黄泥沟的晨风中,巡护员老王轻启蜂箱,300万只肿腿蜂如微型卫士,扑向受虫害的华山松。“每公顷3000只‘森林医生’,让农药彻底下岗。”他抚过松针上渐淡的虫斑,那是去年木蠹象肆虐的痕迹。如今虫口密度下降70%,消失二十年的“幽灵兰”水晶兰从腐叶层探出头,成为生态自愈的鲜活见证。


青山的脉动守护者

晨露未晞,“青山守护者”队伍已踏着薄雾启程。高清“天眼”与地面感知网络织成守护网,捕捉着森林细微变化。每一次驻足测温、察湿度,都化作数据汇入生态“晴雨表”。5475个平安昼夜的守护,让松针间加密的蛛网,成为安宁的无声勋章。村民递来的山泉,映照着无言的信赖。


腐叶下的黄金密码

50亩三七田里,技术员小张拨开20厘米厚的松针:“65%湿度的腐殖土,是药材的天然保育箱。”绛红嫩芽在腐叶间舒展,不远处30万株华山松幼苗正待奔赴修复区。茶农老周的账本上,生态春茶、林下魔芋、公益林补助的数字清晰:“够给孙女买架钢琴了。”身后茶垄间,魔芋正悄然膨大。


智能水网的呼吸节律

“旱季救命水,32分钟到‘渴区’。”技术员小李点触电子沙盘,32组水罐构成的“雨季银行”,精准滴灌184.8吨清泉至濒危苗木。28处高空镜头与无人机监测着林海,灰叶猴新添的爪痕、松针虫斑同步在屏上闪烁。菌农老李的循环链里,秸秆变菌棒、菌渣喂生态猪、沼液浇菜田,菜田有机质提升22%,“山泉浇灌的菜,每斤多卖五毛。”


门楣上的青山誓言

岔河村清晨,七旬老人门牌标注“护林员周三送药”,1787份监护档案在公示栏飘动。烟盒盖内侧的蓝印被孩子们称为“青山勋章”,宣传画作中,灰叶猴凝视来人。学生作文写道:“20年后的家乡地图,要画满善洲爷爷的树苗。”他们将生态诗塞进古树树洞,年轮里已存253封“绿色家书”。

夕阳为监测站镀上金边,电子屏跳动着生态答卷:46万立方米活立木庇护20余种珍稀动物,43万方山泉滋养1.81万亩生态菜田。晚风中,新栽树苗轻摇嫩叶,山涧传来童声:“清泉是青山的血脉,承诺在年轮生根……”巡护员头灯划破暮色,光束掠过水罐群,在林间写下温暖注脚。